跨種族婚姻並非真的是崇洋媚外

本站教育訊 據美國僑報網綜合報道 彭博商業週刊曾報道,有調查顯示,在美國所有族裔男女中,亞裔女性最容易涉入跨種族婚姻。對於跨種族婚姻,中國人議論紛紛,有說爲了錢,有說爲了國籍,也有說爲了真愛。但是原因究竟是爲什麼呢?

華裔女性嫁老外——“圖錢圖身份,崇洋媚外唄!”

近段時間,“女神湯唯宣佈和韓國導演金泰勇訂婚,這在粉絲堆裡可謂是激起了千層浪。而一向以“公子”作風行事的周迅,也出其不意地在一個慈善晚會結尾把自己嫁了出去,新郎就是美國演員高聖遠。湯唯和周迅演員的身份固然原本就是極大的噱頭,而“華裔女性外嫁”卻也是其中一個不可忽略的引起廣大反響的因素。

據2012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2年發佈的《跨種族婚姻的興起》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美國國內的跨族通婚率達到8.4%,是1980年的三倍。而將近30%在2008年—2010年間完婚的亞裔(包括移民)是外嫁或者外娶(外嫁的比例比外娶的比例高兩倍多),是美國所有族裔中最容易發生通婚現象的。華裔女性外嫁這件事在中國的文化社會裡是個敏感話題。而對於華裔女性嫁老外這種現象,中國社會的許多人似乎一直戴着有色眼鏡來看待。爲了錢,爲了身份,說得更不好聽一點,就是崇洋媚外。但是這頂“大帽子”,真的扣得對嗎?

中國婚戀市場上的歧視現象

據媒體報道,《中英時報魏文超發文英國的離婚女子在婚戀市場上與其他單身未婚女性相比,並沒有明顯的劣勢,她們追求幸福的權利也沒有因爲曾經離異的經歷而大打折扣。但是中國女性的境遇卻與之大相庭徑。淚水、痛苦、別人眼中悲催的命運使離婚的過程變得極爲戲劇性,而孩子的撫養問題也是離異中國女性再尋幸福之路上一塊極大的絆腳石

這種在中國婚戀市場上對離異女性的歧視,可以追溯到中國根深蒂固的父權思想和女性必須從一而終的觀念。魏文超寫道,在中國,離了婚的女性被認爲是二手貨、處理產品,在婚戀市場上只能面臨任人挑揀的尷尬。雖然,越來越多的中國女性再面對自身婚姻解體時選擇堅強、勇敢和忠於自己的內心,但是她們面對的社會壓力和歧視確實大大影響了她們選擇的自由度。

但是美國的男性對離異女性的態度卻顯得寬和的多。自由撰稿人顏昌海曾寫道,美國男士對於欣賞的女性,對方有無小孩皆可。彭博商業週刊專欄作家包蓓蓓也舉出一位嫁給意大利裔美國人的重慶女子Falan的例子。Falan說,中國三四十歲離了婚的男人是不少,但是他們想找的都是二十幾歲的女孩,就算學歷、工作都不如她,那些男人也不願意多看自己一眼。

在中國婚戀市場還有那麼一種說法:學歷高,不好嫁。鳳凰網曾報道,女性學歷的“強勢”讓很多男性汗顏,讓他們感到無法駕馭,更有甚者,讓很多男性朋友忍無可忍。所以很多男人都會讓步,退而求其次,這就導致了高學歷女性難嫁的格局。新浪曾報道,一般情況下,中國剩男比剩女多,但是在高學歷人羣中卻恰恰相反。調查顯示,學歷低的未婚男性遠多於女性,而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未婚人口,剩女要比剩男多。

教育在跨種族婚姻中扮演重要角色

彭博商業週刊專欄作家白蓓蓓發文說,和白人男性通婚的亞裔女性有那麼幾點共同之處:第一,教育背景填補了不同文化間的語言鴻溝;第二,教育水平和對家庭的注重促使亞裔女性在物色對象時的仔細挑選;第三,她們在中國的婚戀市場上受到歧視,又不願將就,於是將目光拋向海外。

雪城大學一位研究種族和婚姻的教授曾說,大多數跨種族結婚的夫婦都是在大學認識的,或者是通過大學期間的朋友認識的。這種夫婦兩人教育背景趨同的趨勢可被成爲“同等學歷結合“(Educational Marry-In)——這是一種建立在相異種族(Marry-Out)上的更高層次的共性,而這種共性對於愛情的化學催化作用不可小覷。

爲身份假結婚的現象確實存在

英國每日電訊報曾報道,英國內政部最新的數據顯示,2013年涉嫌以假結婚的手段獲取英國公民身份的案件爲2135例,是4年前的4倍,已成爲英國面臨的非常棘手的問題。中新網也曾報道,據加拿大《環球華報》,配偶移民類別出現假結婚騙取移民身份的事件數不勝數。新浪曾報道過一位希望通過假結婚而移民美國的名叫劉紅化名)的故事。作爲一位單親媽媽,她爲了讓不到10歲的女兒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沒有足夠經濟條件辦理投資移民的情況下,她選擇了假結婚。結果後來被騙財又被騙色,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連維權也找不到地方。

所以說,跨種族結婚,有真愛也有投機。對跨種族婚姻裡的亞裔女性都扣上崇洋媚外的“高帽子”是不可取的。英語裡將產生愛情火花的感覺描述爲“起化學反應”(have chemistry with someone),但是愛情和婚姻可能是和科學最無關的東西了,我們也只能衷心希望維繫夫妻兩人的是愛,而不是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