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祥蔚》臺灣最早原民記載消失三百年

賴祥蔚》臺灣最早原民記載消失三百年。(愛傳媒提供)

【愛傳媒賴祥蔚專欄】最早的臺灣原住民記載,寫於萬曆三十一年、西元1603年。後來卻一度失傳,直到三百多年後的西元1955年才又出現。

這是明朝官員、學者、旅行家陳第寫的〈東番記〉,是作者親自來到臺灣的第一篇詳細遊記,留下珍貴的原住民考察記載。

萬曆三十年、西元1602年,62歲的陳第隨着沈有容將軍來臺,擊敗了在此欺凌原住民的倭寇海盜,受到原住民歡迎。隔年,陳第寫下詳細的見聞〈東番記〉。當時臺灣的漢人非常少,具體情況不詳。再過19年,西元1621年,顏思齊纔會帶着鄭芝龍等人來到臺灣。然後再過三年,西元1624年,沈有容將軍口中的「紅毛番」、在1604年被他從澎湖趕走的荷蘭人,纔會到臺灣來。

陳第,明朝嘉靖二十年、西元1541年生於福建,早年講學、壯年從戎十年,官至遊擊將軍署的參將,後來因爲拒絕官商勾結而去職,隱居治學十五年,成爲古音學的專家,57歲開始旅行,直到77歲逝世。

陳第的〈東番記〉寫成以後,很長時間沒有能夠流傳,只剩下篇名,至於全文的內容,在清代幾乎都沒有人見過,甚至被誤以爲作者另有他人,直到歷史學者方豪神父努力追尋,西元1955年終於在東京大學的藏書,找到了沈有容編輯的《閩海贈言》,從裡面找出被遺忘了三百多年的陳第〈東番記〉原文,全文一共1438字。

對臺灣極具意義的文稿可以失而復得,意義非凡。周婉窈教授對陳第的這篇文章有專文註解,並且說明了〈東番記〉重新被看見的來龍去脈。

陳第在萬曆三十年的年底來臺,剛好從西元1602年跨到了西元1603年,停留21天,跟原住民多有接觸,不久後留下了非常珍貴的寫實紀錄,提及原住民是母系社會等部落的面向,這是全世界對臺灣原住民最早的第一手民族誌文字記錄,他記載的東番地名,包括魍港、大員、小淡水,大概是今天嘉義布袋、臺南及高雄一帶。

當時在臺灣的海盜是不是隻有日本人,令人好奇,因爲在明朝嘉靖初年,來自福建漳州詔安的海盜吳平,就已經跟日本的海盜常有合作。吳平被俞大猷和戚繼光打敗逃往安南(今越南)之後,其潮州同夥林道幹就跟日本海盜一路逃到臺灣躲藏,留下不少民間傳說。當時俞大猷只追到澎湖附近而止。據傳林道幹後來又逃往南洋,後來在當地經商有成,至今泰國華僑還有人把林道幹當成英雄,並且以道幹港稱呼當地港口。

明朝苦於倭寇侵擾,其實也反映出當時海上交通已經不算罕見,除了漁民出海捕撈,貿易商船也常來往南洋等地區。民間的海路貿易,早在宋朝就已經盛行,泉州港就是主要港口。漢人偶或來到臺灣不足爲奇,也開始在搭屋居住,形成小村落。

由於明朝限制外人前來通商,臺灣遂成爲貿易的海外交易地點之一,明朝天啓四年、西元1624年,荷蘭人(應該稱尼德蘭人)被明朝從澎湖趕走,來到臺灣,在此建築熱蘭遮城,還對來此貿易的各國商人課稅,爲此還跟日本發生衝突。西班牙擔心貿易利益受損,在西元1626年後佔據社寮島(今基隆和平島)建築聖薩爾瓦多城;當時附近已有漢人的小村落;西元1629年又在淡水建築了聖多明哥城。到了西元1642年,西班牙人被荷蘭人以武力驅離臺灣。

陳第可以與原住民詳細訪談,由此可以看出當時一定有人可以協助在漢語與原住民語之間翻譯,這也間接證實了漢人與臺灣的原住民之間,應該早就有了相當頻繁的互動,只是沒有留下可供參考的記載而已。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