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企鵝/媽祖遶境是見證神蹟還是信念?

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盛況。(圖/記者李鍾泉攝)

從元宵後幫土地公過完生日便來到臺灣的進香旺季,直到農曆3月23日媽袓生日爲止。從白沙屯媽祖遶境開始,接着上場的就是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進香,每次總有幾十萬人(全程)到幾百萬人(某種程度的參加)放下工作跟着媽祖去進香,若加上其他宮廟的進香人次,保守估計每年春天至少有500萬~800萬人次參加各式各樣幫媽祖祝壽活動,說是全臺最大的宗教活動絕對不爲過。「瘋媽祖」真是最傳神且貼切的用詞

媽祖遶境是希望媽祖的神力護佑子民,主要是保境安康之意。進香則是源起於回孃家,因爲各地媽祖多爲分靈而來,清朝時期多爲渡海湄州回孃家,到現在南方澳金面媽祖仍然有百艘漁船浩浩蕩蕩的渡海到湄州回孃家進香的傳統。日據時期禁止了渡海進香的活動,後來才演變爲在島內的進香活動。若以氣候來說,清明前的天候不穩定,對漁民來說不利於出海;對農民來說,也剛好是忙完播種後的空檔,進香也成了某種形式旅遊活動。香客可以說是臺灣國民旅遊的前身,造就了臺灣的伴手禮及吃玩住買的消費市場

爲什麼媽祖進香總是到北港朝天宮或是新港奉天宮?以民間拓墾來說,布袋、北港、朴子一帶的開墾要早於明鄭時期官方拓墾的臺南。因爲這一帶是顏思齊(也就是鄭芝龍的前上司)最早開墾的地區,而且跟着顏思齊來的移民大多是福建沿海地區居民,顏思齊本來就是靠海上(武裝)貿易爲生(鄭氏父子也是),再加上移民當年要渡「黑水溝」,可是冒着極大的生命危險(臺灣也有「埋冤」之稱),看着船員們大部分都信仰媽祖,海神媽祖自然形成跨越地域及宗姓的共同移民信仰。人們對於無法掌控的風險總習慣將命運的責任寄託在信仰之上,而信仰也帶給人們面對命運的力量

▲媽祖遶境每年吸引幾百萬人跟着媽祖去進香。(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臺灣人並不把媽祖當成一般的神祇,而是把媽祖當成自家的媽媽或是奶奶,媽媽們總是有求必應,而且什麼貼心話跟媽祖講也不怕,因爲媽祖就像是家人一樣,所以纔有「媽祖婆」的稱呼。

如果你看過老一輩的人拜拜時總是喃喃自語的對神明說話,其實這是一種「自我對話」的形式,透過拜拜的儀式把心裡對人事物的期望說出來。因爲是要說給神明聽的,不能隨便亂說,總是要整理一下,而且要合情合理,這樣的對話就會是心裡想過的「行動準則」。如果你願意爲了達成這些目標而付出某種形式的代價(許願),那成事機率必定大大提高,當然神蹟就會出現。真正讓願望成真的其實並不是神明,而是自我對話過程中帶來的信念的力量。

你看看參加白沙屯或大甲鎮瀾宮遶境進香的人,其實不只有虔誠的信徒,近幾年有更多的非信徒跟着一起走,就像是在參加登玉山單車環島泳渡日月潭或跑一場全馬一樣,參加的人可能並不是因爲喜歡或熱愛那個活動,而是爲了完成自我實現而參加的。想想8、9天的行程,一天要走上40~50公里,拿着睡袋騎樓躺就是一晚,連澡也不一定洗的到。光是參加就需要很大的決心,要想全程走完,沒有毅力是辦不到的,走的過程你會不斷的問自己在做什麼?爲什麼要來受苦?不斷的回答自己的疑問,一次次強化自己的信念,這就是自我對話的過程。你跟媽祖的約定就是提供你毅力的來源!神蹟必然在你身上出現。

如果你爬過玉山,也遊過日月潭,甚至也騎單車環島了,那就跟着媽祖去「遊覧進香」吧!走完,你的人生會很不同。

好文推薦

企鵝團客不來旅遊業慘淡?靠真本事不怕!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 廖企鵝,因爲愛吃愛玩從事旅遊業30年,歷練旅行社各部門及職務,待過逾10家的旅行社,執有國際領隊華語導遊、旅行業經理人執照。2013年離開職場,現爲3家麪館負責人。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