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球進士科狀元”唐僖宗非嫡非長、荒誕不稽,他爲何能當上皇帝

唐僖宗李儇是大唐滅亡的最重要推手,這位唐朝歷史上即位年紀最小的皇帝,做出了許多讓人啼笑皆非的荒唐事。

比如,他曾經沾沾自喜地宣稱:“假如進士科有馬球項目,朕去參加科考,一定是狀元。”

身邊有個叫石野豬的伶人諷刺道:“可萬一主考官是個堯舜一樣的賢人,你不光當不了狀元,恐怕還要被罵成孫子。”

堂堂帝國的皇帝,居然被低賤的伶人公然毀損。有意思的是,唐僖宗很有風度,一點都不生氣,平常都戲謔慣了,哥們嘛。

這位“馬球進士科狀元”皇帝,還曾經做過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擊球賭三川。

廣明元年(880年),黃巢義軍眼看就要攻入關中,唐僖宗決定重溫老祖宗的“光榮傳統”——逃跑,到四川避難。那就得有貼心人替自己打前站,於是三川節度使的人選成了焦點。

那時候的大唐四分五裂了,天府四川是朝廷最富庶的安樂窩,尤以西川節度使最是肥差,該派誰去呢?

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太上皇”田令孜提出四個候選人:陳敬瑄、楊師立、牛勖、羅元杲,都是老田的心腹,其中陳敬瑄還是他的親哥哥。

別以爲我寫錯了啊,田令孜是宦官,入宮前姓陳,入宮後拜了乾爹,改姓田。一個太監怎麼會是“太上皇”?唐僖宗稱呼田令孜爲“阿父”,人家都叫爹了,你管得着嗎?

爲了選拔的公平、公正,唐僖宗想出了一個妙計:打馬球,誰率先進球,誰就有優先選擇權。

佩服吧?潼關殺聲震天、狼煙滾滾,小李同學居然如此淡定,就好像黃巢是來向他朝拜似的。

在唐僖宗的親自主哨下,“大唐扯蛋杯馬球大獎賽”完美落幕,冠軍陳敬瑄選擇了西川,亞軍楊師立選擇了東川,季軍牛勖選擇了山南西道。

估計李世民在地下氣得腦溢血發作:我李家就沒人了嗎,弄這麼個丟人的玩意兒杵在那裡曬臉?

按理來說,李儇本沒有資格繼承皇位,因爲他非嫡非長,怎麼排也輪不到他。那麼,他究竟是如何上位的呢?我們把時間撥回到鹹通十四年。

那年的七月十六日,一代“玩主”唐懿宗把自己玩垮了,生命進入倒計時。

唐朝的昏君不少,但大多數還算有邊界、有底線,除了以下三人:唐敬宗無邊界有底線,唐懿宗有邊界無底線,唐僖宗無邊界無底線。

唐懿宗的邊界就是不瞎玩,人家比較專業,就喜歡酒宴、音樂,不像兒子唐僖宗,無所不玩。

在有限的“專業”範圍內,唐懿宗玩出了新高度,突破了新底線。

這夥計有一支五百多人的樂隊,常年跟在他屁股後面跑。他好喝酒,也喜歡“與民同樂”,皇親國戚們由此成了重災區。

皇帝賞酒喝咋還受災了呢?原來這傢伙是個神經刀,隨時抽冷子一道聖旨下來:咱去華清池喝、咱去奉天嗨皮……也不管外面天亮不亮,酒桌上的人清醒不清醒。

時間久了,“災民們”睡覺都不敢脫衣服,行李箱常年準備着,隨時緊跟皇帝的腳步,你說誰受得了?

唐懿宗還特別講排場,每次出行林林總總的隨員常常多達十餘萬人,一路吹吹打打,讓人誤以爲皇帝又駕崩了呢。

這一回,終於唐懿宗真的快要玩崩了,人們這才驚訝地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玩主死了,接班人是誰?

但這種事誰也不敢開口問:你都這副死樣了,趕緊交代後事嘛。誰嫌自己的命長?於是就拖着,掐着手指數唐懿宗還剩幾口氣。

這一拖就拖了兩天,七月十八日,唐懿宗的神志終於“穩定”了,你咋叫他都叫不醒,超穩,除了還有點神經刀式的呼吸,跟死人差不多了。

這會兒他有脾氣也發不了了,於是有人長舒一口氣:快請太子爺監國。

太子爺?哪來的太子爺?原來,就在這兩天,神策軍左右中尉劉行深、韓文約,夥同馬坊使田令孜,替唐懿宗擬定了接班人,即唐僖宗李儇。

唐懿宗有八個兒子,李儇行五,非嫡非長,不上不下,還有點不三不四,咋就相中他了呢?

這事要歸功於田令孜,你別看老田只是個小小的馬坊使,但腦子活,嘴皮子溜,他三言兩語就說服了實權派人物劉行深和韓文約:你們要是立老大,人家也不會感激你們,如果立我們家小五,他不光感激你們,還得倚重你們,小五才11歲,你們還不得跟太上皇似的?

劉行深和韓文約一想也對,立誰不是立,放着乖巧的不用,傻啊?陛下您說呢?您不說話奴婢就認爲您答應了啊,來,按個手指印……

就這樣,當唐懿宗的死訊公佈時,人們驚訝地發現,不三不四的李儇居然當上了他們的主子。

田令孜爲何鼎力推薦李儇呢?原來他是李儇的貼身奴僕,將李儇從小帶到大,那像馮保與萬曆皇帝的關係一樣。

李儇4歲就死了娘,很孤單,一直拿田令孜當爹,連睡覺都要田令孜陪伴,這就是他爲何稱田令孜爲“阿父”的原因。

李儇就這樣神奇地當上了皇帝,這是說起來讓人難以置信,三個太監就把這麼大的事辦了,大臣們怎麼就不管?其他的皇子怎麼就沒人反對?太不可思議了嘛。

人們都說,中晚唐的宦官權力太大,他們可以做到任意廢立皇帝,甚至做掉皇帝。其實這有點誇張,事實上這只是個別案例,大多數的境況下,宦官只是秉承了皇帝的意圖行事,而不是擅自做主。

更重要的是,宦官雖然掌握兵權,但其實要受到種種限制,很難憑藉武力反制皇帝,所以田令孜擁立唐僖宗絕非常態。那麼,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大唐權力結構北移,外朝無力參與擁立

我們稱古代的權力中樞叫“朝廷”,所謂“朝”,泛指以宰相爲核心的外朝文官系統,所謂“廷”,是指以皇帝核心的內廷系統。

地理分佈上,外朝官署位於宮城的南邊,所以人們稱外朝爲“南衙”,內廷爲“北司”。

外朝系統很龐大,包括三省六部,以及地方管理機構。內廷系統相對較小,主要包括皇家服務人員,以及皇帝的私人助理。

通常情況下,朝廷的重大決策由外朝班子拿主意,皇帝負責審批,在這種模式下,內廷除了皇帝,那些內廷官員(包括太監和尚書機構、禁軍等)是沒有實權的。

但安史之亂後,皇帝與外朝的矛盾越來越深,爲了跟宰相奪權,皇帝開始擴充內廷的權力,擠壓外朝的生存空間。

比如,將中央禁軍神策軍的軍權交給太監、由皇帝直接任命使職控制地方財政、朝政決策越過中書省等等。

逐漸地,外朝喪失了決策權,淪爲內廷的辦事員,造成了權力中樞嚴重的北傾現象。

以前,皇帝立太子需要跟宰相班子商議,至少要徵得大臣們的同意。比如李世民,當初想立魏王李泰,以及後來想改立吳王李恪,都被否決了。這個程序雖然苦了皇帝,但卻讓太子的擁立更加理性和透明。

但隨着外朝淪爲內廷的附庸,他們根本無法參與太子的擁立過程,甚至直到新皇登基,大臣們才第一次見到真身。

☞其次,宗室子弟被圈養,成了任人擺佈的廢柴

民間傳言,當年唐懿宗被擁立時,有人曾經懷疑他根本就不是皇子。這種事聽起來匪夷所思,但無風不起浪,這個“風”就是中唐以後對宗室子弟的“圈養制度”。

唐玄宗在位的時候,爲了防止宗室子弟跟外朝勾結,規定所有皇子皇孫們都不許離京,而且要集中居住。於是長安陸續出現了十王宅、十六王宅、百孫院等“集中營”,宗室子弟的生活由專人負責,行動受到嚴格限制和嚴密監控。

這一招夠狠,皇家子弟確實失去了參與朝政的能力,但從此也淪爲廢柴,除了吃喝甩仔,什麼也做不了。

從史書中我們就明顯看到一個現象,中唐以後,宗室子弟的事蹟越來越少,逐漸地,連生卒年月、名字、封號、生母等信息都不知道。

這種情況下,他們哪裡有資格參與儲位之爭,難聽一點說,他們就像圈裡的動物,太監們挑中哪一頭,拉着就走。

☞再其次,畸形的皇嗣繼承製度,留下了大漏洞

就算皇子們被圈養,但作爲皇儲總該被特殊對待嘛,唐懿宗爲何就不立太子?他在位十四年,連這點時間都抽不出來嗎?

這跟中唐以後的傳統有關。

當年由於武則天和韋皇后亂政,唐睿宗即位後乾脆不立皇后,唐玄宗的王皇后死後也不再立皇后。唐肅宗立了張皇后,再次造成亂局,所以從唐代宗開始,幾乎所有的皇帝都不立皇后。

皇后空缺就意味着皇帝沒有嫡子,因此大多數的皇帝都是以長子身份即位。但這也帶來一個漏洞,即繼承法統的鬆動。

皇帝們其實很喜歡這麼辦,他們正好可以藉機不立太子,免得父子齟齬。唐宣宗就直言不諱地說:“立了太子,我豈不是就成閒人了?”

他們往往撐到最後一刻才宣佈接班人,這就給宦官們做手腳留下了機會。

請不要爲皇帝們擔心,他們不傻,宦官們做手腳的空間其實並不大。

☞最後,唐宣宗的打壓之後,宦官勢力走向單極世界

皇帝們倚重宦官,但絕不會讓某一個宦官獨攬權柄,因爲內廷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沒人能做到反制皇帝。

以軍權爲例,唐朝有禁軍六軍,還有神策軍,相互之間有制約。神策軍又分左右中尉,後來又增設左右內樞密使、觀軍容使。總之,皇帝會讓一羣太監相互制衡。

雖然在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死後,都發生過太監擅立的現象,但總體來說,那不是主流。

唐僖宗的上位顯然不是這種情況,我們發現,太監們竟然沒有發生摩擦,口徑一致地擁立了李儇。

一種可能是,李儇就是唐懿宗臨終前指定的接班人,太監們不敢違抗。另一種可能性是,劉行深和韓文約沒有反對勢力。

這跟唐宣宗在位時對宦官勢力的打擊有關,原先衆多的頭頭腦腦都被收拾了,剩下比較規矩的劉行深和韓文約,宦官勢力從多極世界變成了單極世界,做事方便多了。

以上四點原因,讓一個本沒有繼承資格的昏君隆重登場了,田令孜也因此成了晚唐,乃至整個大唐都最有權勢的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