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島礁的太空商業潛力

6月5日大陸黃海海域,在半潛式駁船運用長征11號火箭,成功完成衛星運載火箭海上發射作業。此項成就讓大陸未來發展太空事業,特別是在商用發射市場更具有競爭力;此舉亦能替未來經略南海提供重要利基

衛星發射場所在位置緯度愈低,愈能夠讓運載火箭得以運用地球自轉,增加其有效酬載負荷量。這就是大陸在太原酒泉西昌三個衛星發射基地外,還要致力開發海南文昌衛星發射基地原因所在,就是希望能利用文昌緯度較低,增加酬載與降低成本

此外海上發射若是對比陸上發射作業,畢竟是選擇彈性較高,其所須承擔火箭殘骸墜落產生傷害風險較低。同時亦可依據氣象變化,適時調整發射海域,不必像陸上發射場必須受限於當地氣象條件,才能提供發射服務,這是太空事業商業競爭重要利基。

再回頭來檢視大陸經略南海發展現況,透過島礁建設發展至今,數個重要島礁都已發展出相當程度之基礎設施,但卻未能找尋到適當經濟發展機會,而如今配合海上發展衛星作業,其實相互搭配,將會獲得經略南海永續經營之絕佳良機

經略南海必須能夠創造出經濟實質收益,否則不斷投資卻無法回收,最後就會成爲尾大不掉拚命燒錢負荷;所以要從戰略高度來思考島礁建設後,如何創造回收經濟實力,而衛星海上發射確實是相當理想處理方案

南海海域基本上氣象條件穩定,目前大陸各項島礁建設所建構港口碼頭設施,應可適合靠泊衛星發射平臺,而機場跑道可供輸運火箭之大型運輸機起降。目前長征11號與快舟1號運載火箭,全長都超過運20貨艙容量,但若是分解運送,再於南海島礁上組裝後,再轉運裝設至海上發射平臺,完成發射準備程序,其作業技術應當不成問題。

相對於本次長征11號在黃海海域發射地點,目前大陸在南海所經營任何島礁周邊,相關航運活動密度更低,鄰近島礁人煙稀少亦是有利,因此火箭殘骸墜落產生傷害風險亦相對較低,發射作業保險費用自然就可降低,從而增加商業競爭優勢。至於與相關太空發射控制中心通聯管制作業,各個島礁也能發揮適當中繼作用,相關後勤支援絕對不在話下。

和平利用南海創造經濟收益,其實是符合目前南海爭議各方所同意開發運用原則;假若能夠替相關國家提供發射衛星服務,更能夠發揮緩和爭議,找尋到共同合作利基。對於經略南海來說,亦在經濟面向上獲得永續經營支持基礎,善加運用亦有助於國際形象。(作者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