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爾高原「夏爾巴人」 14歲穿梭慕士塔格峰溝壑冰谷

▲這是在新疆喀什拍攝的慕士塔格峰。(圖/新華社

本報訊

27歲的阿布都沙塔爾•哈什卡爾,從14歲起就跟着村子裡其他柯爾克孜族牧民,揹着沉重的行李,穿梭於慕士塔格峰的溝壑冰谷,爲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隊做嚮導。阿布都沙塔爾家所在的阿克陶縣蘇巴什村,居住着500多戶柯爾克孜族人,村子與海拔5600米的慕士塔格峰大本營隔着一個山脊。藉助上世紀80年代初開放的登山探險旅遊,這個毗鄰慕士塔格峰的邊境村落,逐步成爲帕米爾高原遠近聞名的「登山村」,村民自己組建了駝隊,由上百個壯漢組成嚮導隊伍,常年爲各國登山隊服務。「登山」成了這裡不少村民的主要謀生手段。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傲立於新疆南部的帕米爾高原,被世居於此的柯爾克孜族人稱爲「冰山之父」,每年都會吸引不少來自國內外的登山愛好者在此登山、探險。除了大本營,慕士塔格峰還設有三個營地。登山隊要登頂,需要上上下下反覆適應,因而攀登週期長,一般需要20天左右。此外,每年只有一個攀登季,即6月底開始,8月初結束。一個登山季下來,一個柯爾克孜族的登山向導可以掙2萬至5萬元不等的「嚮導費」。相比之下,這裡普通牧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7000元。阿布都沙塔爾告訴記者,攀登慕士塔格峰過程中,隨時可能發生暴雪雪崩,但最危險的莫過於密集分佈的冰川裂縫,無論對於登山隊成員還是嚮導,這都是「致命的威脅」,幾乎每年都有登山隊員跌入冰川裂縫失蹤或者遇難。因此,如同「夏爾巴人」之於珠穆朗瑪峰,蘇巴什村的柯爾克孜族嚮導,由於體格強壯、經驗豐富、對高原險境有天然適應能力,在慕士塔格峰登山探險活動中,漸成各個登山隊不可或缺的「標配」。與登山隊員動輒幾萬元的裝備不同,阿布都沙塔爾的裝備是一雙200元的登山靴和一件厚棉襖。在沒有更多裝備的情況下,這些柯爾克孜族的嚮導通常都會冒着生命危險,爲登山隊做背夫。「我們需要揹着10到20公斤的行李攀爬。」阿不都沙塔爾說,「除了帶路,還要幫助客人安全地走過冰川、救助受傷的登山隊員。」登山路上,死亡如影相隨。2013年7月中旬,阿布都沙塔爾收到一支中國登山隊求救信號,迅速趕到3號營地搭救因高原反應失去意識的登山隊員李耀才。他將李耀才用防潮墊包好,放到睡袋裡再綁到雪橇上,自己一人將其從3號營地拉往2號營地時突遇風雪。當時,風雪遮天蔽日,大雪瞬間將他們埋住,眼看着李耀才快要撐不住,自己也體力嚴重透支而無法動彈,阿布都沙塔瞬間感到「可能就要死在這裡了。」好在一小時後,暴風雪漸漸轉小,聞訊趕來的其他嚮導和隊員,將他們搭救回大本營。但「幸運」不會總是眷顧。2015年,一位登山隊員跌入20多米深的冰川裂谷,阿布都沙塔爾和其他十幾位隊員及嚮導使出渾身解數進行營救,也未能將其救起……。一些登山隊還會帶着從尼泊爾專門聘請的「夏爾巴人」做嚮導,這成了阿布都沙塔爾「取經」的好機會。「我會手語或者說簡單的英語,向他們請教一些專業知識,如果我們也有機會像他們那樣接受專業訓練就好了。」阿布都沙塔爾說。他覺得,在體能和對高山環境的適應能力上,他們和「夏爾巴人」差距並不大,但在專業素養上差距卻不小。在阿布都沙塔爾眼中,柯爾克孜族人與山有着獨特的緣分和深厚的情感,是山給了柯爾克孜族人生命和榮耀。「我們稱慕士塔格峰爲山父,山是我們的一切。」

阿布都沙塔爾說,登頂後覺得自己是真正意義上的男人,他決定要將登山的「宿命」一直延續下去。(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