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寬鬆教育被嘲 面對“優勝劣汰”你會感謝高舉狼牙棒的媽媽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在現如今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面對着成年人都感到撓頭心酸的“學業壓力”。而每一個爲了學業焦慮的學生背後,又都有一位爲了讓孩子能追求“卓越”,時刻高舉“狼牙棒”的媽媽社會上對於應試教育考試選拔的批判聲不斷,對於家中強勢抓學習的“虎媽”不滿,如果放寬對所有孩子的學業考覈標準,讓孩子們在“寬鬆”的狀態下學習,真的能讓孩子們成爲滿意的自我嗎?

鄰國日本在“寬鬆教育”方針下實施教育改革的過程,也許會給你帶來新的思考。

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日本家庭對於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提升,對同齡孩子競爭帶來的學業要求提升產生了不滿:爲什麼孩子要學習的這麼辛苦?日本民衆對於減輕學業負擔、改革大學入學考試的呼聲甚至成了重要的政治問題,也促成了日本實施“寬鬆教育”方針的開端

日本實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公立學校去重點化,降低教學大綱標準,小學高中的總課時從5821課時減少至5785課時。在學校中要求照顧學生的自尊,日本的老師不允許公開孩子的排名和成績。學生報考公立中學不能填報志願,只能按片區隨機入學等。

對於日本降低教學大綱標準,一直被批評的知名案例就是——“圓周率=3”。小學階段乘法學習內容有位數上的規定,要求減少學生乘除法與小數點計算的教學量,日本老師教小學生圓周率時,不得不先教“圓周率=3”。這也會直接導致小學生幾何理解能力的降低,如果按照圓周率爲3來畫圖,畫出來的不是圓,而是一個正六邊形

2003年東京大學理科入學考試出過一道證明題:要求學生論證圓周率大於3.05——也體現了高校對於簡化教學,降低學習要求的強烈不滿。

日本的“寬鬆教育”政策最大的受害者還是孩子,接受了“寬鬆教育”成長起來的孩子,被日本社會稱爲“寬鬆世代”,被認爲是學習不好的一代。(日本80年代開始到2010年左右,是廣義上的“寬鬆教育時期”,狹義上的“寬鬆教育”始於2002年左右,學校實行每週五天學制,減少學生學習時間。)

在一部表現“寬鬆世代”生活的日本電視劇中,出現了這樣直擊心靈的“扎心”的臺詞

<みんな違ってみんな素敵>と教えられたはずが、

気付けばここは<優勝劣敗競爭社會>!!

學校曾告訴他們“你們和別人不同,你們是最完美的”

回過神來才發現現實竟是“優勝劣汰的社會”!!

日本在實施“寬鬆教育”期間,貧富差距帶來的教育不公平不斷加大:公立學校受到政策限制,降低教學標準,爲了能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長只能選擇讓孩子上私立學校、參加課外機構,而學習能力再好的學生,如果家境不允許上私立學校或是參加課外輔導班,是無法和接受專人輔導深入講解知識的學生抗衡的。

2016年5月10日,時任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馳浩宣佈,日本將實行“去寬鬆教育”,朝着“教育強勁化”的方向發展,特別強調“不削減知識量,重在改善學生學習過程的質量”。——這被認爲是日本正式宣告“寬鬆教育”失敗。

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時刻高舉“狼牙棒”的虎媽,雖然讓人詬病,但也正是有這樣的虎媽,讓很多人少走了彎路,在青少年時期能全情投入學習。學生課業負擔越來越重的最終原因不能歸結到虎媽身上。學習成績不代表一切,但不表示可以不努力學習。就像心理學家安德斯.艾裡克森說的:“許多被稱爲天才的人,並沒有與生俱來的天賦,他們也是普通人,並不像我們熟知的那樣不用功就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就”。

教育減負被討論了很久,被減掉的又該是什麼呢?有些家長希望孩子可以“不辛苦”的學習,萬事順其自然。也有家長希望孩子可以不斷努力,力爭上游。哪一種家長的觀點是正確的呢?其實並沒有唯一的答案。減負並不該是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要花一樣的時間學習同樣標準的知識,花同樣的時間課外玩耍,把所有人都壓在同一跑道,要求齊步走。自古“天道酬勤”——勤奮努力的人本應擁有更多用實力換取的機會,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