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 | 中歐之間需要架更多的“橋”

(原標題:銳評 | 中歐之間需要架更多的“橋”)

“中法關係再鞏固,中塞關係再強化,中匈關係再提升,中歐合作再出發”,習近平主席近日的歐洲三國之行引發熱烈反響。合作發展的熱望,繁榮進步的生機,爲動盪不定的世界注入濃濃暖意。

當前,全球熱點問題複雜難解,風險挑戰紛至沓來。特別是烏克蘭危機延宕兩年多,歐洲和平安全走到十字路口,迷茫和焦慮情緒普遍上升。着眼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中方強調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切實推進國際關係的民主化,確保多極化進程總體穩定。此訪期間,中法達成了關於中東局勢的聯合聲明、關於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的聯合聲明等;中塞發表的聯合聲明強調,雙方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中匈雙方表示,願在多邊領域加強溝通和協作,積極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這些充分表明,高瞻遠矚的中國方案獲得廣泛認可。

一段時間以來,西方之亂與中國之治形成鮮明對照,西方世界的對華焦慮也與日俱增。在2023年年初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期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首次提出歐盟對華“去風險”。自那以來,“去風險”便成爲歐盟對華政策的關鍵詞,但在這一概念的具體內涵表述上,歐盟卻刻意保持模糊,實質上仍強調“減少依賴”,折射出西方產能不足的尷尬和對被中國彎道超車的擔心。日前,歐委會科技創新政策支撐服務機構發佈《依託“舉國體制”提升科技創新水平》的研究報告,認爲通過舉國體制可推動科技創新各類主體、各個機制間加強合作,促進科技創新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一邊對中國發展表達焦慮,一邊又期待從中國經驗獲得啓示,某種程度上,對中國的合作需要激勵了歐洲的戰略自主,也讓歐洲對華態度與美國有本質區別。

面對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不合作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是最大的不安全。作爲當今世界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中歐之間需要架更多的“橋”。近日,中方接連宣佈,允許符合相關要求的法國豬源性蛋白飼料、塞爾維亞鮮食藍莓、匈牙利鮮食櫻桃等進口。越拉越長的合作清單,字裡行間寫滿了“務實”與“共贏”,也逐漸轉化爲惠及各方人民的福祉。事實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只要中歐互利合作,陣營對抗就搞不起來;只要中歐開放共贏,逆全球化就不會得勢。中方歡迎歐方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全球發展倡議,也願對接歐盟“全球門戶”計劃,積極發揮各自所長,一道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

從“中國在現代化”“中國參與全球化”到“現代化在中國”“中國引領全球化”,中國用自己的發展向世界昭示了一條不一樣的現代化之路,不斷向世界發出和平、團結、合作的時代強音。中國更具國際影響力、創新引領力、道義感召力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已深入人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理念,正日益成爲凝聚國際共識的重要價值內核,推動歷史的車輪朝着光明的方向滾滾向前。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