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人的地,東北人的天,三亞街頭的標語有多“雷人”,帶你開開眼

很多第一次去三亞的人,到市裡面一逛,直接給整不會了,心裡犯嘀咕,莫非我來的是假三亞?

路邊隨處可見的標語,你就按它的讀音讀出來,一股東北大碴子味迎面而來。

出租車司機、公交司機,一句:“您慢點,小心別卡(摔)禿嚕皮兒嘍”,直接入魂,走不多遠就能看到的各類東北菜館,會讓你反覆檢查機票——我不會是走岔道了吧!

三亞的公交車司機,有四分之一都來自東北,28路公交車上,東北口音的報站廣播,會讓你眼前出現二人轉的幻覺,不對!這不是幻覺,街邊公園裡,真的有人在跳二人轉!

下了車想找個餐館就餐,你會看到滿大街的東北餐館,據說,在東北以外,三亞的東北菜是最正宗的。

豬肉燉粉條、鍋包“又”,那都不是事,整桌的過年菜直接安排,貴是貴了點,但人家有講究啊,不但味道正宗,就連食材也是從東北空運過來的,笨豬肉、小笨雞,東北木耳加榛蘑,就問你服不服!

打開美團,一家家東北菜館直接霸榜,高中低檔、小吃大餐應有盡有,您要想找家本地風味餐廳,還真得費點功夫。

不知不覺間,小雞燉蘑菇取代了文昌雞,酸菜豬肉餡餃子取代了椰子飯,作爲東北人“闖瓊州”的開山項目,餐飲業成了紮根三亞的東北人的首選。

就像當年闖關東的山東漢子一樣,開飯店是到哪都能站住腳的生意,拿捏住你的胃,就能拿捏住你的錢,辛苦一點沒問題,東北人從來都不怕吃苦。

中國有三大“傳染病”:感冒、哈欠、東北話,東北人講話自帶喜感,哪怕就正常說個話,外地人聽了都覺得在看春晚直播,東北飯店也完成了對三亞人普及東北話的歷史使命。

東北話好學,無論南方人還是北方人,聽上幾遍,自己的口音都能被帶偏了,在一連串“拐了、拐了”的口令中,你自己都不知道拐哪去了。

“人交能的,狗咬窮的”,也不是所有東北餐館的老闆都能賺錢,抓住機遇起來的畢竟是少數,捲鋪蓋不幹的也大有人在,這時候,“雞”就不僅僅是指一種食物了,也可能指一種動物。

沒辦法,“打出來的媳婦,揉出來的面”,東北人嘴雖然愛叨咕,但做事幹脆利索,面沒揉好只能怪自己,大不了重新再來。

在海南的東北菜,大多也都有一些改良,沒有北方那麼鹹,適當會加點酸甜辣,一點點口味上的變化,反倒讓正宗的東北人覺得新奇,以至於三亞的東北菜開始逆向進軍東北。

海南人口也就1000萬出頭,東北人就有100多萬,而三亞的外來人口中,東北人是絕對的第一,甚至有人把海南叫做東北第四省。

東北過來過冬的,異地養老的,舉家搬遷的,投奔親朋的,現在如果有東北人對你說,我是三亞那嘎達的,他可真沒忽悠你。

從2000年到2010年,東北流出人口200萬,七成都去了海南,來海南的東北人當中,又有六成來了三亞,時也勢也,一切都是大勢使然。

上世紀國有企業職工下崗,東北作爲老工業區,承擔了改革開放的重任,東北人顧大局,哪怕流着淚,也離開了早已當成家的廠子,自謀出路。

就是從那時起,東北人開始大量涌入海南,當時海南的房價也便宜,幾百塊錢一平米,東北人的到來,不但盤活了海南的房地產,而且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

從1997年開始,海南着手清理積壓房,到2006年,東北人消化了90%以上,即便是現在,海南房地產的廣告語,也會直接懟到東北人臉上說事,作爲一個東北人,不買一套都不好意思跟老鄉打招呼。

沒有東北人,就沒有海南後來火爆的房地產市場,而海南,也用熱帶的陽光,溫暖着東北人的心房。

爲了方便東北人的生活,海南開闢了東北到海南的直達航線、異地民政服務、“候鳥人才大廳”等東北個性化辦事通道,更讓東北的一些保障單位直接進駐海南,做好服務。

黑龍江公安廳在三亞有出入境管理站,哈爾濱在三亞常駐警務站,醫療方面,哈爾濱二院分院也設在三亞,一些三亞的三甲醫院,還能異地刷東北的醫保卡,說海南和東北互爲“飛地”,這話不假。

2010年以後,海南的發展進入快車道,國際旅遊島的定位給這裡帶來了發展契機,海景房、椰子樹、水果大又甜,這一切更讓東北人對海南充滿期待,大量的東北餐館開始涌入,而海南也沒讓東北人失望。

但是這種情況,也讓部分海南人感到憂慮,擔心東北人的大量到來,會擠壓海南的教育、醫療、就業等相關資源,本地人和東北人之間屢屢發生的衝突,也大都是因爲這個原因。

好在白山黑水中的東北老鐵,與萬頃碧波中的海南船人,都不是那種愛計較的人,一碗魚湯一碗殺豬菜,實在不行再來一碗,能吃一個鍋裡的飯,就能在一個屋檐下討生活。

其實海南人也逐漸明白,東北人的到來,爲海南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讓這個擁有迤邐自然風光的海島,駛向繁榮與幸福。

其實,海南和東北早有淵源,建國初期,當時的“東北野戰軍”,也就是“四野”,一路打到了海南島,解放之後,部分部隊留駐,開展農墾運動,他們的家人也紛紛遷居過來,這一代東北人,更是海南島的拓荒者。

所以從那時起,很多東北人都有“海南親戚”,當時交通不便,大多數情況都要通過書信往來保持聯繫,這些“海南親戚”就會把印有椰林的掛曆寄回東北,藍天白雲,海浪沙灘,構成了東北人對海南的全部想象。

二十多年下來,海南人早就習慣了身邊的那股大碴子味,“紅皮蘿蔔紫皮蒜,仰臉老婆低頭漢”,一起過日子,就得齊心協力把日子整得明明白白、爽爽快快。

如今的三亞,用自己的方式彰顯着獨特的東北文化,遍佈街頭的東北標語,總是讓人在捧腹的同時,感受着煙火人間的點點情誼。

結語

其實,老輩的東北人對大海並不陌生,當年外東北還是中國的領土,從黑龍江到吉林,擁有長長的海岸線,而不是僅有遼寧的出海口,關於大海的記憶,是東北人抹不去的基因。

而今的東北,正在積極開通新的入海口,擁有“共和國之子”之稱的東北,必將迎來再次騰飛的盛景。

或許在海南生活,祖輩們對大海的執念,會讓東北人血脈覺醒,再來一場跨越世紀的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