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兩岸動漫業合作應有新局面

旺報社評

根據著名科幻小說《三體》改編的動畫,12月10日在嗶哩嗶哩網站上線,首日點播量即破億。近幾年大陸動漫業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2021年總產值達2381億人民幣,大幅超過日本的1387億元產值。動漫業曾經是臺灣的驕傲,一度承包全球1/3動畫外包業務,被迪士尼公司稱爲「奇蹟」;原創漫畫如葉宏甲的《諸葛四郎》、朱德庸的《澀女郎》、蔡志忠的國學系列等,兩岸皆有口碑。

轉型原創 打造產業鏈

但從全球動漫產業鏈來看,臺灣和大陸均處價值鏈中下游,多從事生產、製作等附加值較低部分,1990年代「臺灣接單—大陸生產—全球分銷」的合作模式持續多年。產業分工體系中最核心的品牌、標準、版權以及全球發行網絡,一直由美國、日本掌握。如何由代工向原創轉型,如何從「擁有好的作品」升級爲「擁有產業鏈」,曾是兩岸動漫業共同的難關,如今大陸已登堂入室,臺灣仍在門外徘徊。

大陸動漫產業鏈日趨完整,已培養出光線、追光等有一定規模的動漫原創公司,今年兩部動畫長片《新神榜:楊戩》《小虎墩大英雄》入選第9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臺灣動漫產業化不足、技術轉型緩慢,因而發展趨緩。探究大陸動漫業發展經驗或爲臺灣業界啓示。

首先,大陸市場龐大,資金、政策到位。今年大陸發佈的《「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畫》提出打造一批動漫品牌,促進動漫全產業鏈和全年齡段發展,發展動漫品牌授權和形象行銷,延伸動漫產業鏈和價值鏈。臺灣也曾於2002年將動畫明確列爲優先發展的「兩兆雙星」核心優勢產業,但政策力度不大,也缺少高格局的規畫,2010年以來臺灣動漫產業增長率開始低於大陸。與此同時,大陸動漫產業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本,2021年大陸動漫業至少有55筆投融資,其中至少10筆投融資總額過億。

大陸不但是「動漫工廠」,也是「動漫市場」,任何華語文化產品的最大需求都在大陸。動畫電影《魔法阿嬤》的製作人麥人傑就認爲,動畫產業必須看向大陸內需,「臺灣只有2300萬人,稍微冷門一點的動畫題材,就會虧本」。其次,大陸在網路時代實現了「彎道超車」。動漫業正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加速遷移,在手機、平板上看動漫已成爲主流,而網路科技也在對動漫行業進行重塑,流量、算法正在成爲市場標準和生產機制。由於大陸互聯網發展較快,在技術、企畫行銷方面較早運用網路思維,如根據流量、算法,自行加權向使用者推薦。這樣的生產機制縮短市場反饋時間,降低反饋成本,也使嗶哩嗶哩、騰訊等影音網站成了大陸動漫的主要發行方。

兩岸互補 合作效益大

此外,大陸更注重漫畫、動畫、遊戲及其他文創產品的融合發展。大陸原創動漫起步較晚,卻十分注重產業化,較早開始多種類文創產品融合發展。11月底在杭州舉行的中國國際動漫博覽會上,參展商成交額超過5億元。其中既有大製作動畫電影,AR、VR前沿產品,也有手機遊戲、表情包,還有不少政府企業形象、短片、訂製文創產品等公關宣傳類訂單,這樣的產業氛圍也有利於吸引人才。

蔡志忠、朱德庸、敖幼祥等著名漫畫家紛紛「西進」。早年朱德庸的漫畫在大陸得以成功地影視化;近年,蔡志忠也與大陸公司合作出品《山海經:天眼傳奇》等動畫電影;敖幼祥《烏龍院》改編的長篇動畫由杭州一家公司發行,已出了第二季。

臺灣動漫業界應看到與大陸合作的必要。2010年、2011年兩岸業者簽署《海峽兩岸數位內容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紀要》《兩岸動畫製作及培訓合作協議》等合作協議,以期打造「華流」,共同開發國際市場。如今,這樣的合作顯得更爲必要,兩岸動漫產業合作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臺灣擅長故事原創與設計,而大陸更貼近市場,這樣的互補性意味着合作將產生更多效益。

目前兩岸動漫合作多集中在代工、製作、拍攝等淺層次合作上,在覈心技術研發、品牌共建、關鍵標準制定、全球發行通路等深層次的合作還鮮有建樹。此外,兩岸也應積極探索數位化技術下動漫產業新的合作模式,加速兩岸向動漫產業全球價值鏈上游移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