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教育:一場着眼於未來的“心靈對話”

“我的夢想是考取中國美術學院,將來成爲一名畫家。爲此我研究了學院近三年在江蘇的招生錄取情況,發現自己的文化課特別是數學還有一定差距,我制訂了詳細的學習計劃,爭取迎頭趕上。”日前,南京市秦淮中學大操場上人頭攢動,一位女生的演講展示了她清晰的人生目標和規劃,贏得了陣陣掌聲。

當天,由南京師範大學顧雪英教授生涯教育團隊指導、南京市江寧區教育科學研究室舉辦的江寧區首屆生涯規劃演講大賽總決賽氛圍火熱,給在場的2000多名高中生帶來了關於“我的人生可以怎樣度過”的思考與實踐行動。

近年來,爲有效推進生涯教育的實施和落地,江蘇省教育廳啓動了“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重大項目――普通高中新型生涯教育研究與實驗”。面對前瞻性的生涯教育課題,顧雪英團隊紮根一線,開展高中學校生涯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五年多來,課題實驗合作學校已推廣至20所普通高中以及省內江寧等3個區域,直接服務學生8萬多人次,教師培訓覆蓋全省500餘所高中學校,形成了具有江蘇特色的創新性成果。

不唯分數,着眼未來

趙天語是2019屆南京市第一中學畢業生,現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作爲南京市第一中學首屆生涯規劃大賽的特等獎獲得者,趙天語在經歷了高考、志願填報與大學生活後,回顧高二時期參與的比賽,對生涯規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生涯規劃是基於‘興趣―瞭解―體驗―決定’之後的最終結果。一切的出發點都源於高中生的興趣和好奇,最後的終點並不是單純地指向高考,而是指向3至5年後的專業、5至10年後的職業。所以說,生涯規劃不是比現在的成績,應拉長視野,負責任地思考自己的未來,這是生涯規劃最本原的意義。”趙天語告訴記者

顧雪英認爲,對學生來說,高中階段充滿着多種選擇的可能性。如何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幫助其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自身優勢所在,讓他們主動思考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成爲高中生涯教育首要解決的問題

處於高二升高三的關鍵時期,江蘇省揚州中學的貼睿昊對自己的未來已經有了很清晰的規劃。高一下學期,貼睿昊也曾面臨選科的迷茫。學校適時介入,推出生涯規劃系統測試,檢測個人發展方向與自身個性和特長之間的聯繫,從而推薦選科組合。按照普遍的選擇,大家都會選物化生組合,但是貼睿昊的測試結果顯示,他更適合選擇物化地。

“生涯教育對學生選科進行科學引導,學校尊重學生的選擇,並根據生涯規劃測試提前預判並儲備專業師資力量,爲學生的發展提供最優質的教育。”揚州中學校長嚴濟良表示。

生涯規劃課程還爲高中生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幫助。學校生涯規劃老師在講座課程裡介紹了各種人格,有科研型創造型交流型等,有助於學生選擇相對應的專業。貼睿昊的測試結果是科研型人格。“物化地是文理交融的組合,物理和化學學科屬於理科人生,地理是一種生活美學,研究自然、星空,腳踏大地,是一種很浪漫的選擇。這種組合非常契合我對自己人生的嚮往。”貼睿昊告訴記者。

認識自我,明細路徑

“生涯教育究竟能給學生帶來什麼?”五年前,顧雪英團隊經常面臨學生、家長以及學校的發問。

“通過生涯教育系統的測試、課程和活動訓練,促使學生養成一種思維習慣――自己是什麼狀態,環境是什麼狀態,應該如何研判並做出選擇。”顧雪英告訴記者,一定要讓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自我認知,養成解決生涯問題的能力,這是最困難的,也是最需要養成的,是課題組要最終達成的目標。

生涯教育是一個前瞻性的教育課題,技術操作層面尤爲複雜。如何讓學生切實養成生涯問題的解決思維和解決能力?顧雪英團隊構建了技術、課程、活動“三合一”的實施路徑,從學生成長需求及高中學校實際出發,與高中教師一起探討、交流、試驗,創設豐富多彩的各類生涯教育活動,循循善誘,激發高中生認識自我、掌握方法、明細路徑。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學科組合選擇,是關係到學生今後命運走向的重要選擇。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副校長紀湘元介紹,學生經常糾結於學習成績個人興趣的關係處理,選科時搖擺不定。在顧雪英教授團隊支持下,學校提供了一整套科學的選科指導,學生在經歷測評、課程等系統訓練之後,掌握了選科的方法,選擇也變得較爲從容和穩定了。

與生涯指導課程側重培養學生生涯發展意識不同,生涯規劃綜合實踐課程更注重職業體驗教育。南京市燕子磯中學開設了職業技能類選修課,定期爲學生提供學習、參觀與實習體驗的機會,讓學生獲得職業生活的基本感受。

專業教師缺乏是目前高中學校生涯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顧雪英團隊整合國內外教育資源,打造實用性強的教師進階培訓體系。負責實驗學校項目組織工作的南師大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魏善春告訴記者,三年多來,團隊已爲20所實驗學校培訓教師近1000人次,2020年暑假推廣至江蘇全省578所普通高中,培訓了600多位高中生涯教育骨幹教師

得益於高中時期接受了系統科學的生涯教育,趙天語坦言對自身的認識比較準確且全面,但是想成爲優秀的人還遠遠不夠。他認爲,生涯規劃不是一場“秀”,不是比誰的志向更遠大,規劃做得多麼完美無缺。需要弄清楚一點,生涯規劃的第一責任人和受益人永遠是自己。做一次生涯規劃,實際上完成了兩個“剖析”――一是對自我的剖析,第二個纔是對一份職業或一個行業的剖析。

(本報記者 蘇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