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陸委會苦差事 招兵買馬難──海陸兩會30年 設立秘辛(二)

1997年,在「六四」8週年紀念會上,陸委會主委高孔廉、前政務委員馬英九等人到場默哀悼念。(許村旭攝)

會報成立不到一年,大陸就發生1989的六四天安門事件,震驚國際,大陸工作會報還爲此特別召集會議研擬新聞稿,表達臺灣對大陸人民爭取民主的支持。

兩岸民間交流開放後,行政事務快速增加,當時任務編組無法負擔此一重任,因而於1989年底,即準備成立專責機關,由於我是學管理的,所以我就負責較多的組織設計,我們當時把各部會業務歸納爲三大類,即文教法律及經濟,幾個新議題,比如,行政院原即有港澳小組原系外交部負責該業務,但1997、1999港澳即將回歸中國大陸,不宜再由外交部負責,因此就在陸委會成立港澳處;在這些業務單位之外,我們認爲須有一個綜合政策規畫的單位,於是成立企劃處;再者新生的大陸事務需要加強文宣,對於兩岸的人員交流往來也需要有人負責,所以又成立聯絡處;此外,最特別的是成立了秘書處,原本行政機關是分別設置秘書室檔案室研考室資訊室等不同單位,規模都不大,但是設立個別單位,增加了單位間協調的事宜,簡單的說,管理學計算,兩個單位需一次協商,三個單位須二的2次方(4次)協商,四個單位則須二的3次方(8次)協商,因此我就採創新的做法,把這些單位全部歸併到秘書處門下。這是行政機關的創舉,也能順利運作,也幸運地獲得行政院、立法院的支持,但很遺憾的在我離開陸委會多年後,這些單位又再分立。

關於陸委會的位階,設計時是由行政院副院長兼任主任委員,以便協調各部會,所以較一般部會高半階,又因當時決定由馬英九接首席副主委,而他已是研考會特任主委,所以陸委會的首席副主委就設定爲特任官,這是各部會中,除國防部副部長外,唯一的特任副首長。不過在陸委會1991年1月30日成立,施啓揚兼主任委員半年後,李登輝就派了親信黃昆輝擔任專職主任委員,此一構想也就煙消雲散。

陸委會的事務涵蓋各部會,因此也有人稱之爲「小內閣」,相對的,所需員額也就較多,當時設計的員額約200餘人,比研考會的百餘人還多,有人開玩笑的說,研考會「生」出陸委會,結果「子」還比「母」大,不過後來政府國家檔案局歸入研考會,其員額就又超過陸委會了。

組織要有人員運作,於是分別依各處業務性質招兵買馬,但這時我們遇到困難了,因爲陸委會是純行政機關,並無加給待遇,但法律、資訊等人員都有加給,而財經部會又多的是升遷的機會,很少人願放棄機會來接這個苦差事,於是我們只好訴求兩岸關係對國家的重要性,大家從事這個工作要有使命感,才勉強召足了基本人數。

財團法人形式 擺下鴻門宴

但是緊接的一個問題是,員工來自四面八方,各有各的工作程序、方法,可以說是「八國聯軍」,工作成果呈現就相當不一致,於是又召集各處研商,訂定辦事程序、規則,甚至公文用語,以便統一「組織文化」,終能順利運作。

在成立陸委會的同時,當時客觀的政治環境,無法進行兩岸官方直接往來,於是又構思成立民間性質的機構,爲了真像民間,就以財團法人形式設計,財團法人要有熱心人士捐助,因而擺下鴻門宴,邀請一些可能捐助的企業家及文化媒體人蔘加。請他們認捐,30多年前的產業結構跟現在完全不同,參與的捐助人多爲傳統產業,完全沒有電子資訊等新興科技產業。原先構想基金總額30億,政府16億、民間14億,而那時利率爲10%,一年可以有3億的利息收入,應可支應所需。不過政府預算無法一次到位,第一年捐助5億,而民間認捐較少,且實際到位僅2億餘,所以利息收入就遠低於預估數。(待續)(作者爲前海基會副董事長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