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新結構選民來襲?(楊方儒)

民衆黨籍總統候選人柯文哲1日出席「1/1萬衆1心,全臺小草站出來」屏東場,柯雖全程不發言但仍引起不小騷動,柯粉們瘋狂搶拍合影。(謝佳潾攝)

總統大選民調正式封關,選前最後十天的投票意向,誰能掌握?尤其是驅動遊離選民的投票意願,已是藍綠白各陣營幕僚的重點工作,更將決定最終勝出的人選。

關鍵在於,在3黨的基本盤之外,中間選民多半都是憑「感覺」投下神聖一票,加上去除高仇恨值人選,簡單直白的構成了投票決策。以2022年的臺北市長選舉爲例,蔣萬安以42.29%的得票率勝選,擠下陳時中的31.93%與黃珊珊的25.14%,就凸顯了藍大於綠的傳統結構受到柯文哲施政8年的板塊遷移後,中間選民選人不選黨的傾向。

這場臺北市長選戰也透露出,在同樣的三腳督總統選戰中,棄保效應與配票做法已難操作,中間與年輕選民就算現在還不知道要投誰,但也不想聽別人的意見來投總統票。例如102.8萬人的首投族,就算家中父母是賴清德或侯友宜的鐵粉,但他們之中有很大比例就是要投柯文哲,不容易動搖。

這是民衆黨一定程度鞏固的新結構,如今藍綠攜手猛打「柯盈配」,但年輕選民也跟上一代一樣,選擇了過目即忘充耳不聞。有趣的是,新結構中的年輕選民也正是傳統民調難以觸及與建立分析模型的手機族羣,他們每天用6、7個小時的手機,但都很久沒拿起過電話話筒了。

包括當選時都只有40歲的法國總統馬克宏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以及剛剛出爐的阿根廷總統米雷伊,其實都是新結構誕生的新型態政治人物。臺灣藍綠選戰結構向來涇渭分明,除了柯文哲在太陽花學運後趁勢而起,成了過去十年唯一的政壇異數外,在同一時間想要顛覆舊結構的時代力量,則在少了母雞的前提下,陷入泡沫化危機。

當然,蔡英文是中華民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總統,兩度勝選也都成功迎合了新結構的投票意向,例如網路空軍的成功操作,都大幅超越藍營對手。只不過,蔡英文完全執政8年有褒有貶,當她與民進黨也成了遊離選民眼中的舊結構,也就是藍白一再訴求的6成比例希望政黨輪替的民意時,就成了賴清德與蕭美琴必須扛起的沉重包袱。

阿拉伯之春後,新型態的民主運動與選民覺醒早已席捲多個國家,但也不是一帆風順。泰國的前進黨在2023年的衆議院大勝,獲得超過4成的席次,但44歲的前進黨主席皮塔,卻因保皇派插手阻撓而未能上位總理,這都是舊結構的反撲。

《經濟學人》封面故事指出,臺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之一,夾在中美之間的政治情勢,以及藍綠體系,還有南北的既定板塊,確實都讓舊結構不易撼動。只不過,臺灣持續壓抑與忽視的新結構,會不會在藍白合不成之後,這次一舉跟上世界潮流,首度在十天後決定誰坐上總統大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