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已審議通過,教培行業前路在何方?

據新華社消息,5月21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此舉或意味着此前教培行業流傳多久的“雙減”政策,即將落地

會議強調,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學校教書育人主體功能,強化線上線下校外培訓機構規範管理

會議指出,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化問題沒有根本解決。特別是校外培訓機構無序發展,“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現象突出。減輕學生負擔,根本之策在於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做到應教儘教,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

會議強調,要全面規範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堅持從嚴治理,對存在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藉機斂財、虛假宣傳、與學校勾連牟利等問題的機構,要嚴肅查處。要明確培訓機構收費標準,加強預收費監管,嚴禁隨意資本運作,不能讓良心的行業變成逐利的產業。要完善相關法律,依法管理校外培訓機構。

事實上,自今年1月在線教育被爆廣告涉虛假宣傳以來,2021年上半年教育培訓行業基本一直處於整改、治理階段。可以看到的是,當前教育培訓行業的問題已經遠不止廣告宣傳違規這一個層面,而是涉及預收費、師資、虛假宣傳等一系列問題。

如會議中所提,要嚴禁隨意資本化運作,不能讓良心的行業變成逐利的產業。誠然,當前教育行業頻出問題的根源,還是要回歸到整個競爭的大環境之上,尤其是鉅額且高頻的資本進場催熟賽道,使得這個行業原有的自然增長、競爭體系土崩瓦解。

早在2019年,就有教育初創公司創始人曾感嘆道,自己很焦慮、很糾結:一方面是這麼多年做教育培訓的背景使得其更願意花費精力課程研發、課程體系設計上;但另一方面,行業不斷融入的資本催熟賽道、頭部卡位戰愈演愈烈都讓其擔心自己是否能夠活下去。

從教育培訓行業的正常發展軌跡來說,行業競爭其實比拼的應該是學習效果,有效果就能有口碑,有口碑就會自然增長。但當瘋狂的資本進場快速炒熱這個市場之後,就會使得一些原本健康的公司或主動或被動走上爭奪流量的偏激擴張之路。

從互聯網的邏輯來說,這樣的舉措或許非常常規、也是過去不少賽道已經驗過可以跑通的道路。如同過去的O2O大戰、當下的社區團購大戰。

但教育終究還是一件育人的事情,其本身被賦予了太多商業價值之外的社會價值,而後者的價值理應高於前者。一旦本末倒置,那也就是危機的到來。

誠如當下。

在教育培訓行業頻頻被爆出瘋狂投放、虛假廣告、教師資質作假等問題之後,雖然這些問題的爆出並不完全等同於這些培訓體系的課程內容出了問題,不等同於其課程設計、產品體系是危害社會的存在,但其實也可以反推出快速奔跑、瘋狂擴張必定會遺留太多問題。

當從嚴監管的哨聲吹響,問題多的機構所面臨的陣痛也會越發強烈。

除此之外,對於教培行業另一個致命的發展隱患則是“不合規預收款”。畢竟在沒有外界過多資本注入,如何維持穩健的現金流運轉下去,不少企業都在“預收款”(含提前招生)等層面下了功夫。而對於機構而言,能夠預收款的費用越高、週期越長,自然也就越有利於自己的現金流穩健。

今日北京市四部門還專門聯合出臺了《北京市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管理辦法(試行)》,對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預收學費及存管有了明確的要求。

事實上早在2018年,線下機構已經監管過一波預付款,要求預付款不得超過3個月,也有地方曾試圖規定教培學費收入不得用於投資。

但“爲了發展”,緊跟着有機構開始思考預收款之外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誘導甚至強制學員使用消費貸款。

這些應對舉措其實也代表着,大多培訓機構在現金流層面的抗風險能力非常薄弱。而這種潛藏的風險都將直接反饋到損害用戶利益身上。

如優勝教育發生爆雷事件就是因爲早年瘋狂擴張預支了太多預付款,面對突然起來疫情致使的停課既沒有退費能力也沒有員工工資支付能力,最終走向了失控的邊緣。

可以預料的是,不管是“雙減”政策出臺前的這些風波,還是真正出臺後的“餘震”,這次長週期且嚴標準的監管將不可避免對教育培訓行業造成重創,但同樣不能否認的是,重創後整個培訓行業會呈現一種向陽的變化。

不論如何,這個關乎“國家民生、育人之本”的行業,正需要一次“從心開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