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過心臟手術...突反覆胸悶 醫驚見「超危險症狀」:中風高危險羣

心房顫動的患者是心房多處不正常放電,中風機率高。(圖/示意圖/pixabay)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一名58歲顏先生多年前曾做過心臟手術,近日卻頻繁出現胸痛頭暈醫師藥物劑量提高,改善依然有限,再做進一步檢查發現患有陣發性心房顫動,考量發作次數頻繁,已服用兩種藥物治療效果仍不佳,討論後採用新式導管技術進行「冷凍消融術」,終於改善問題

收治病例的臺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張耀庭醫師指出,心房顫動的患者是心房多處不正常放電,引發快速不規則收縮,導致造成心無法有效收縮,若是血流凝滯鬱積形成血栓,則易引發中風,故心房顫動患者中風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5倍,不可掉以輕心。

▲醫師以充入低溫氣體的冷凍氣球紅圈處)治療左上肺靜脈。(圖/醫院提供)

張耀庭說明,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臟節律異常,約佔人口比例1%,且隨着年齡增加發生率愈高,65歲以上的病人的發生率更增加一倍以上,而高血壓糖尿病、其他心臟功能疾病等病人,都是心房顫動高風險羣,一旦發病,病人便可能飽受心悸、胸悶、胸痛、呼吸困難、頭暈所苦。

治療心房顫動可以分成藥物治療及侵入性治療兩種,臨牀上對藥物治療改善有限的患者,醫師會評估疾病狀況給予侵入性治療,如裝置節律器輔以藥物、熱射頻電燒或冷凍導管消融手術等。

但冷凍消融術並未適用於所有心律不整。張耀庭表示,連續發作七天以上的持續性永久性心房顫動,可能與慢性心臟病結構異常有關,而非單純放電異常,需與醫師討論適切治療方式;另外,許多心臟疾病患者缺乏警覺,忽略身體警訊,確診時往往已演變成心衰竭,甚至是中風。

張耀庭提醒,若出現任何不適症狀,都應積極就醫,儘早找出病因,若以藥物治療3個月以上,未見成效者,也建議醫療團隊討論進一步積極治療的可行性

▲臺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張耀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