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首度成功標放巨口鯊210小時 一路向北移動112公里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26日公佈,於今年6月11日在花蓮外海成功野放1尾長達3.5公尺的巨口鯊,並取得210小時持續向北遊的紀錄。(海保署提供/林瑞益高雄傳真)

海洋大學2021年研究推測巨口鯊在北太平洋洄游,以菲律賓及印尼附近水域爲產仔場,之後朝北移動,在春夏之際經過臺灣東部外海,然後橫跨北太平洋抵達東側,再返回印尼菲律賓水域。(海保署提供/林瑞益高雄傳真)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26日公佈,於今年6月11日在花蓮外海成功野放1尾長達3.5公尺的巨口鯊,並取得210小時持續向北遊的紀錄,突破前次1990年在北美沿岸的50小時向南遊的紀錄。

巨口鯊於1976年才被發現命名,屬於極爲罕見的大型濾食性鯊魚,過去40多年來僅記錄264尾,其中超過50%紀錄於臺灣。

這尾巨口鯊重約400公斤,在210小時內一路往北移動了112公里,平均每天移動13公里,當中觀察其日周垂直移動的行爲達9次,夜晚在200公尺以淺水層活動,白天則下潛到平均400公尺深,最深達733公尺,晝夜棲息深度有明顯差異。

有鑑於巨口鯊、大白鯊及象鮫等物種資源稀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已將巨口鯊公告爲禁捕物種。海保署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試驗所持續投入相關研究。海洋大學去年研究推測巨口鯊在北太平洋洄游,以菲律賓及印尼附近水域爲產仔場,之後朝北移動,在春夏之際經過臺灣東部外海,然後橫跨北太平洋抵達東側,再返回印尼菲律賓水域。

海保署說明,巨口鯊是大洋濾食性軟骨魚類,喜好在大洋中水層悠遊,其魚體及鰭部柔軟,不像其他鯊魚類擁有快速的游泳能力,這次標識籤於今年6月20日在宜蘭頭城離岸約35公里處彈脫,明顯的晝夜垂直洄游行爲可能與餌料生物棲息分佈水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