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賽鴿文化」已百年歷史!60 年代達到顛峰卻日漸失控

編號三二○號的日本「選手鴿子」,上午飛進三重市二重裡忠誠新村二十附七十七號,吳月桃的家裡。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68/06/01 劉玉磬攝影)

日本的「賽馬文化」相當有名,無論是在卡通、日劇都能看到賽馬這種博弈運動的蹤影。不過其實臺灣也有類似的文化,那就是「賽鴿」。賽鴿自日據時期就已經存在,在結合了博弈之後,一度在 1960 年達到了巔峰。

臺灣賽鴿活動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日據時期,臺灣賽鴿的歷史已開啓。當時,日本陸軍引進鴿種「巖鴿」,用於通訊營的軍事需求。這也爲臺灣的賽鴿文化埋下種子。大概到 1930 年代,臺南有了「賽鴿笭」活動。這也被認爲是賽鴿活動的起源,除了臺南,在當時的新竹、屏東,也都能見到賽鴿活動的影子。

隨着歷史發展和經濟起飛,賽鴿活動在 1960 年達到巔峰,像是在 1968 年舉辦的中日越洋鴿賽,就是臺灣和日本一同舉辦,讓鴿子挑戰從東京飛到臺北的賽事,諸如此類大大小小的賽事在臺灣各地舉辦,形成完整的賽鴿產業鏈,據傳,賽鴿產業帶來的產值,高達700億元。

中華民國賽鴿協會的放鴿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68/06/29 劉玉磬攝影)

能有如此的規模,主要是臺灣賽鴿文化,結合了「競技」和「博弈」,吸引不少金主加入賽鴿活動。爲追求勝出,賽鴿飼主不惜砸下重金,購買冠軍鴿種進行交配。卻也因此造成畸形的培育方式,不少鴿主會採用近親繁殖,產生大量有缺陷的貧弱個體,被直接予以撲殺。臺灣賽鴿的高折損率,成爲育種悲劇的幫兇。

除此之外,還有綁架冠軍鴿的「擄鴿集團」以及爲了獲勝傳出的作弊行爲,都讓臺灣的賽鴿文化受到動物保護團體和政府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