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十年後 臺灣年輕人仍有感嗎?

2014年的今天(3月18日),數十名學生衝進議會,佔領立法院議場長達24天,正式揭開「太陽花學運」的序幕。

這場運動的導火線,來自於臺灣政府未經逐條審查就試圖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引起廣大青年不滿。 抗議人士認爲,這項協議不僅會損害臺灣經濟,更會爲中國提供更多在政治方面控制檯灣的籌碼。

3月30日,數十萬人聚集在臺北街頭示威,聲援學生的訴求,並控訴時任的國民黨馬英九政府「黑箱」。 面對極大的反彈聲浪,馬英九政府最終宣佈收手,有關服貿的審議擱置至今。

十年過去,曾站在「反服貿」浪尖上的「千禧世代」以及更年輕的「Z世代」,仍在感受着這場大規模公民不服從活動的餘波。 當年因太陽花學運而起的青年倡議浪潮,如今如何持續影響臺灣的下一個世代?

當年的學運領袖林飛帆認爲,這場運動是一個關鍵的分水嶺,讓臺灣人民實際意識到自己有力量去影響政府的決策。

「原本臺灣與中國的關係幾乎都是由一小羣的政治精英決定的。」現年35歲的林飛帆告訴DW,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表明,臺灣年輕人希望在兩岸問題上擁有發言權。

當時已是馬英九第二屆任期,許多年輕一代對國民黨執政下,臺灣民主可能逐漸被中國侵蝕感到擔憂,包含在太陽花學運之前,就有學生抗議大量投資中國的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欲併購臺灣媒體公司中嘉網路。

這些走上街頭的年輕人,多數在當時都只是20歲出頭的學生,他們經常被上一代的長輩批評爲抗壓性差、對政治冷感的「草莓族」,但這場運動不僅打破了這個刻板印象,也創造出了一個新的世代標籤——「天然獨」,意指這一代的年輕人不再有「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而理所當然地認爲自己是臺灣人。

自太陽花學運之後,民進黨連續在臺灣總統大選擊敗國民黨並執政至今。 然而,在今年1月的大選中,即便獲得史無前例的第三任期,民進黨對國民黨的勝負差距卻明顯縮小。

這一次,民進黨的賴清德只獲得了約40%的總統選票,顯示大多數臺灣選民將票投給了支持主張與中國加強關係的反對派。其中柯文哲領導的民衆黨尤其受到矚目,他們得到了Z世代、也就是1997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大力支持。

太陽花運動的參與者、《破土》雜誌的創始人丘琦欣(Brian Hioe)告訴DW,「現在千禧世代對Z世代非常關注」,而關注的核心問題是——「Z世代會同樣積極參與政治嗎?」

在2024大選前的競選期間,臺媒報導柯文哲在黨內提出了重啓服貿協定的想法,在臺灣引起軒然大波。 近期柯文哲出面強調僅爲內部討論,從未公開提出,批評媒體的報導是「抹黑」、「抹紅」。

但事實上,臺灣大衆可能完全支持重啓服貿。 在2014年,許多人認爲他們抗議的並非服貿本身,而是政府試圖推動協定通過的方式是「黑箱」的。另外也有部分聲音支持兩岸服貿協定,認爲太陽花學運破壞了中國市場可能爲臺灣服務業帶來的利多,包含稅收減免及更廣大的市場。

除了兩岸政策之外,柯文哲過去的諸多發言也曾引發同性婚姻和性別平等議題的爭議,被臺灣部分年輕人視爲立場右派、趨於保守的政治人物。

太陽花學運當時的發言人之一賴鬱棻,參與運動時才18歲。 她告訴DW,看到更年輕的一代「支持一個民粹主義政治家」,確實令人擔憂,但臺灣並不是唯一出現這種現象的地方。

「你可以看到在歐洲、美國、韓國和日本,許多年輕選民現在傾向於投票給右翼、更保守、更傳統的政治家。」她向DW補充道:「年輕男性和年輕女性之間(的想法)也存在分歧。」

曾爲太陽花運動整理英文口述史的丘琦欣分析,對於更年輕的世代來說,在他們成年後,臺灣一直都是由民進黨執政,國民黨反而顯得相對弱勢。對他們而言,自然會希望看見政壇發生變化,並將焦點放在民進黨執政下的民生問題。此外,在Z世代的認知中,中國向來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強國。相較之下,見證了中國迅速崛起的千禧世代,對中國的野心和日益擴擴大的威脅似乎更有感。

今年19歲的臺灣大學生李承璦說,太陽花學運對她而言是一個啓發,提高了她對兩岸議題的認識。 2014年,年僅9歲的她被父母帶去參加數十萬人在臺北街頭的示威遊行,支持學生領袖。

「我真的是從太陽花開始去關注政治,」她告訴DW:「我覺得太陽花激勵了很多年輕人,讓年輕人知道說,當我們團結在一起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 是很有力量的。」

除了太陽花學運之外,李承璦說其實近十年來發生的各種事件,都讓她的世代逐漸注意到「我們跟中國是不一樣的」。 而她身邊多數同輩的政治啓蒙,來自於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 她補充道:「看到香港的新聞,都會很難過、掉眼淚等等⋯⋯就會發現我們治理國家的方式跟中國真的很不一樣。」

現在,就讀歷史系的李承璦說,她常在與同學聊天時「偷渡」政治或社會議題。 「也不能說我的觀點是最正確或最好,但我很享受跟大家討論的過程,」她說: 「這是我喜歡去參與政治的方式。」

(DW記者陳杰銘James Chater對此文有貢獻)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爲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 本文章由德國之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