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派傳人作客《衣尚中國》再現《定軍山》

唱唸做打,巧目顧盼、水袖揮動、霓裳翻飛……中國戲曲舞臺上, 流淌着中華民族的風骨和風情,滋養着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第六期《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便帶領人們遊曳於有聲有色的戲曲藝術舞臺上,探究戲服背後的??精神、歷史變?,在戲服的意蘊中品讀中國文化山高水長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正在熱播,節目以審美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與神采。本期《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爲觀衆創造了一種浸入式的體驗,讓觀衆一邊重溫戲曲的意趣,一邊深入地瞭解戲服背後承載的千古流傳之美。本期節目將觀賞性與知識性巧妙融合,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觀衆看後氣澹神明,回味悠長。

勾欄瓦舍”中的戲曲啓蒙

戲服是穿在人身上故事,成就了一顰一笑,也蘊含着每個角色的信念與堅持。《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在 “ 歷史空間”、“匠心空間”、“創演空間” 三個時間維度進行擴展,從戲曲服飾的內涵與意義切入,讓觀衆感受到中國美學的強大張力。

本期的“歷史空間”環節,融匯了戲曲的起源與興盛,觀衆可以體會到宋元戲曲的質樸天然,崑曲的纏綿婉轉和京劇的慷慨醇厚。由此也揭示出中國的戲曲服飾起源於宋元時期,吸取了漢唐、五代、宋、明、清等服飾特?,取衆家之?,由?代代的前輩宗師不斷創新,?切以“美” 爲?的,強化符號、提煉裝飾、?度寫意,完成了?於?活的藝術演變。

“歷史空間”的第一個舞臺環節《源起.勾欄瓦舍》追溯了800多年前宋元“勾欄瓦舍”時期,宋雜劇中的裝束行頭看似簡單,但卻由此開啓了中國戲曲的千年演變。慢慢地,中國戲曲中有了儒雅的生行,美麗的旦角和勾了臉的淨行、醜行,再繼續發展,也就有了各自行當特點的服裝,有了嚴謹的規制。

第二個舞臺環節《尋夢.牡丹亭》則通過張萌和馬可的動情演繹,再現了湯顯祖和“超級戲迷”俞二孃夢中相會的故事,俞二孃身穿着杜麗娘的戲服,心有所感、超越生死,而她與湯顯祖的這段“夢中之情,何必非真”的奇特故事,又在湯顯祖逝世後150年,被蔣士銓寫進了崑曲《臨川夢》中,讓人感受到中國戲曲中的豐沛靈感與浪漫。

第三個舞臺環節《舉世.定軍山》中,譚門第七代嫡孫譚正巖和《衣尚中國》主持人李思思一起穿梭光影間,帶着觀衆回憶中國京劇在歷史上的重要時刻。譚正巖講述了自己的先祖——“伶界大王”譚鑫培在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城時,仍在演出。聽到炮聲,在一片驚慌中,譚鑫培以豪氣的唸白穩住了人羣,那一刻,譚門的那身“黃靠甲”彷彿穿在了每個百姓身上,大家一起守護着千年的城池。

節目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譚孝曾還穿着祖父譚富英穿過的百年靠甲,重現了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中的經典形象。

戲裡戲外的講述,讓觀衆感受到方寸舞臺上的人間百態,那其中有道德倫理、家國情懷和人生際遇,無論年代如何變化,人們總會被其中的故事打動,這便是戲曲藝術的魅力。而那靠甲水袖也在大幕徐徐拉開的一刻,將中國之美璀璨綻放。

在匠心空間,《衣尚中國》請來了中國戲曲學院衣箱技術管理專業老師、國內第一屆衣箱管理專業本科班主課老師,張火丁的“大衣箱”周志強,他講解了戲服的穿戴講究顏色意義、花紋款式。另一位嘉賓奧斯卡“美術設計獎”得主葉錦添也講述了他對於東方美學的獨特思考。

在“創演空間”,設計師趙卉洲選取戲服元素和當代相結合,讓流傳千年的戲曲文化擁有了時尚的表達。

“大衣箱”教觀衆“見衣辯人”

中國戲曲藝術的一整套藝術程式,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而這套程式,不僅表現在唱、念、做、打之中,也表現在服飾、化妝之中。當觀衆關注着舞臺上的高光時刻,欣賞着“衣香鬢影”之時,卻不知道那幕後的付出與講究也是相當繁瑣,本期《衣尚中國》別具視角,在“匠心空間”請來了周志強老師揭秘戲曲的“衣箱制度”,讓觀衆又知曉了一個個“冷知識”。

中國戲曲完整的衣箱體系包括了服裝師、化妝師和造型師三個門類。“大衣箱”的工作就是同戲曲舞臺上那些精美的戲服打交道,是戲服與演員之間的紐帶和橋樑。熟知戲服門道的周志強以女孩的口紅色號來比喻不同顏色的戲服對應着角色的不同身份、性格,戲服加在角色身上的“人設” 非常嚴格,絕不能出錯,而觀衆也從周志強帶來的“黃、紅、綠、白、黑”的“上五色”蟒袍中,懂得了“見衣辯人”的玄機。

蟒袍之外,還有“靠”這個戲曲衣箱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服裝,靠旗來源於古代兩軍對壘時傳令官所拿的令旗,在戲曲舞臺上,前輩先賢非常巧妙地把靠旗背在演員身上,襯托演員在舞臺上的威風凜凜。男靠與女靠也是不同的,男靠的旗上繡龍,女靠的旗上繡鳳,而且女靠的下半部分綴滿了五彩飄帶,便於隨着旦角在舞臺上的身段動作而翩翩起舞,於巾幗不讓鬚眉之中顯現了內心的柔軟。

而“富貴衣”的亮相則在平淡中見驚奇,這件滿是補丁的黑衣服非比尋常,居然是大衣箱中的“頭一件”,富貴衣上濃縮着戲服的深厚底蘊,寓意否極泰來,體現了中華民族最樸素的向上精神以及對於美好生活的祝願,由此可見中國的“戲韻之美”,一針一線都體現着古人的智慧,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戲韻之美”彰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中國之美融會貫通,戲曲服飾也爲其它的藝術形式提供了創作靈感。曾經在2001年憑藉《臥虎藏龍》拿下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獎的葉錦添,便在許多影視劇中融入了戲曲文化的氣息與創新,他尋找着中國精神的DNA,把中國傳統文化呈現在作品中,傳遞出藝術的力量

作爲“匠心空間”的訪談嘉賓,葉錦添認爲戲服是“會講故事的全能藝術家”,而葉錦添探尋中式審美的起源,是從京劇名伶梅蘭芳一張劇照開始的,當他看到照片中古典戲曲裝扮的美人側面能夠流露出如此驚人的嫵媚時,便開始沉浸到中華傳統文化之中尋找精細的美感,把那種深邃的力量吸納到自己的設計中。

在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葉錦添借鑑戲曲經驗,通過色彩的調配來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女主角孫儷的服裝或者活潑天真,或者華貴憂鬱,讓觀衆更好地融入情境;在《夜宴》中,他用紅與金的色系來訴說宮廷的黑暗華麗,用繁冗的長袍來寓意章子怡飾演的皇后所承載的壓力;在《臥虎藏龍》中,他給周潤發設計的服裝卻又極爲簡約,真絲麻布的材質令演員衣襟飄動,在戲曲般的氣韻與留白中,呈現着東方美學的魅力。

《衣尚中國》闡述的是有根可循的美學理念,通過葉錦添對於傳統審美的鐘情,對於“新東方美學”的不斷升級,啓發人們去領悟如何讓美的傳統變成美的現實。

中國戲曲藝術是世界三大古典戲劇藝術中唯一延續至今的戲劇藝術形式,這古典的戲韻之美是中國人內心中的文化自信和來源,是守正創新的一份底氣和力量。

戲服是傳統,更是美學

戲服不只是傳統,更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美學。本期的《衣尚中國》公佈的主題紋樣爲蟒袍中常用的海水江崖紋樣。取自清代香色地翔鳳紋妝花緞袍,只見山石、海浪、雲角、波濤組成的圖案形似流動,卻亙古永恆。百年前的帝王以它來寓意江山,而今天,它則寓意中華服飾的千年演變,不僅將舞臺之美凝練綻放,更將歷史之美代代傳承。

而觀衆也可以通過屏幕上的二維碼進入衣尚中國的互動小程序,瞭解紋樣背後的故事,定製屬於自己的“戲韻之美”。

在創演空間,設計師趙卉洲通過這一期節目,將戲曲服裝衍生到當下的服飾中,讓觀衆感受到新的流行趨勢,比如,袍與中式小立領的混搭,把中國傳統的雲肩放在腰封上,包盤金繡腰帶配上刺繡的鞋子……美學元素的再創造讓人發現戲曲走入到了生活。創演舞臺上,舞者用現代戲曲舞蹈方式,將傳統與時尚勾連在一起,讓人感覺到韻味與典雅。

《衣尚中國》的審美解讀人範迪安認爲,今天的設計師正在嘗試把傳統戲服中的符號色彩甚至工藝技巧摘取出來,用先鋒的設計理念將戲服的資源轉換爲生活的服裝,這種探索值得鼓勵。無論是華彩至極還是淡雅簡約,從傳統戲服中轉換過來的生活服裝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接近藝術。

藝術昇華爲思考,方爲藝術真諦所在。範迪安從美學角度揭示了“戲韻畫意”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中國戲曲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表演藝術體系代表了東方藝術的輝煌,比照於古希臘的表演藝術體系全然不同,戲曲服裝的特殊性就在於它的美不在形而在意,其圖案紋樣具有象徵的含義,其材質工藝也堪稱美輪美奐,具有高於生活,又源於生活的藝術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