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提升地方治理 應對嚴峻經濟

旺報社評

大陸經濟漸有起色,惟下行壓力依然嚴峻:疫情反覆對經濟回升仍是阻礙,美國圍堵短期內難見緩解,烏克蘭危機效應未完全彰顯,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導致外需疲軟。種種不確定因素干擾下,大陸爲拚經濟端出不少政策牛肉,究竟能否奏效,還要看各地方政府的執行力。

勿落入塔西佗陷阱

以疫情防控爲例,從最初的嚴防死守到堅持動態清零原則下的精準防控,大陸防疫政策思路和實際操作不斷因應調整,力求在保障民衆健康安全的同時,儘量減少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從大陸國家衛健委最新公佈的第九版防控方案來看,無論是對入境人員還是疫情相關風險人員的隔離管控期限和方式等,都已經進行「優化」。

即便如此,在中央三令五申「九不準」,地方官員上門貼封條、要求額外核酸檢測並收費、任性擴大管控範圍等簡單化、一刀切和層層加碼等過度防疫行爲仍頻頻曝光,甚至出現河南銀行儲戶無端被賦紅碼、遼寧丹東父女闖關看病被攔而襲警等事件,都引起熱議,不僅造成民衆對防疫政策的質疑,更讓政府公信力落入「塔西佗陷阱」。

類似問題不僅出現在疫情防控上,去年秋冬多省限電的後遺症,至今仍讓人餘悸猶存。大陸近年注重綠色發展、生態保護,推出雄心勃勃的「雙碳目標」,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固然令人驚豔,但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爲交出漂亮成績單,不顧當地燃料轉型期青黃不接,不考慮替代能源平穩過渡,就粗糙關掉燃煤電廠,甚至平時不作爲,鄰近年終考覈才層層加碼突然限電。即使疫情下多國採取超寬鬆貨幣政策救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大陸煤、電價格倒掛,因而出現「電荒」,但仍不至於需要長期限電,地方政府實難辭其咎。

當大陸經濟不再高速增長,以往被掩蓋的問題就會逐一暴露,疫情反覆之際,拿捏好防控政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實屬不易。爲今之計,要儘快轉變黨政官員的政績觀,提升地方治理能力,以應對經濟形勢劇變。大陸近年強調高質量發展,不再唯GDP論,更加註重民衆的獲得感、幸福感,但不少地方政府官員仍囿於舊觀念,依舊津津樂道於各種表面數字,乃至迷信「數字出官、官出數字」,在經濟數據上弄虛作假以求升遷;或者因爲懶政、怠政、庸政,爲應付上級檢查,政策執行時往往一刀切或層層加碼。

慎防地方保護主義

針對這些現象,除了加強對公職人員培養、輪訓時的前端教育及反腐等後端懲處,還要在量化考覈機制上進行改善,畢竟現代化國家治理的關鍵不是要求治理者具備超人般的素質和能力,而是要求決策系統、工作機制科學合理,整體治理能力強大。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經濟形勢不好,容易讓地方保護主義重新擡頭。外資增速放緩,意味各地政府更要切實、妥善迴應外商合理的訴求,包括在疫情防控許可下儘量爲外企人員跨境出入提供便利,在行政執法、金融支持以及政府公共採購等方面獲得公平待遇等,落實好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進一步清理清單之外的投資障礙。

當大陸廉價勞動力比較優勢不再顯著,科研實力尚未完全與美歐比肩之時,最吸引外資的仍是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大陸想要繼續成爲全球外資流入最大目的地,關鍵是加快建成全國統一大市場,當務之急是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積極營造有利於外資和內資、大中小企業皆能公平競爭、平等發展的制度環境。也要慎防地方政府爲了本地經濟增長、產業發展、稅收增長和吸納就業,設置壁壘保護本地市場和企業、產品,在招商引資中進行惡性競爭,對企業跨區域經營或遷移設置障礙,在業務許可、行政審批、備案等方面對外地企業設置不合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