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留心高電價與碳費 帶來高通膨

歐盟爲減少碳排以應對氣候變遷,許多煤電廠都改用天然氣發電,因此各國電價都比臺灣高出數倍。日本因爲311核電廠事故,一度關閉全國核電廠,許多火電廠改採天然氣發電,也讓日本電價上漲。蔡政府執意將臺灣天然氣發電量拉高至50%,從歐盟與日本的經驗可知,勢必會將臺灣推向高電價時代。

除了1970、1980年代兩度能源危機之外,臺灣的低電價政策讓物價得以長期維持平穩,而低廉電價歸功於兩蔣時代的孫運璇、李國鼎等技術官僚前輩,運籌讓臺灣長治久安的能源結構,從早前以燃煤爲主體的火力發電,輔以燃油及水力發電,後因怕油煤進口被封鎖危機再闢核能電廠,讓臺灣成爲亞洲地區發展核電的先行國家。

就因爲電力供應無缺,加上當時的人口紅利,帶動臺灣工商業快速發展,電價因燃煤與核能成本較低,平抑後來一些燃煤電廠因環保因素改油氣發電的高成本,因此臺灣低廉電價成爲吸引外資來臺投資主因之一。遺憾的是,這種優勢隨着蔡總統的非核家園能源政策而一去不復返。

歐洲是全球最早重視氣候變遷並推動減碳的地區,許多高標準環保措施都在歐盟國家率先實施,碳稅與碳交易價是其中重要政策,因此歐洲地區許多燃煤電廠紛紛改爲燃氣發電。一年多前俄烏爆發戰爭,歐盟國家制裁俄羅斯,俄羅斯對應天少供應天然氣,讓天然氣價格暴漲,更因俄羅斯對歐的天然氣輸氣管被炸,歐洲國家都被迫向美國採購更貴的天然氣,讓歐洲電價一直居高不下,引發高物價的通膨危機。

採用天然氣發電,確實會減少碳排,但俄烏戰爭讓歐盟國家飽受缺氣之苦,連帶引發通膨危機,因此不少國家重啓核電或延後廢核,甚至不再拒絕核能,理由很簡單,因爲核能無碳排問題,而新型核能技術安全性更高。歐洲與日本都重新接受核能,除避開天然氣價格波動帶來通膨問題外,降低使用天然氣發電,這些國家已體會能源自主絕對是國家安全問題。

2023年10月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開始試行,受管制的高碳排產業製品,必須取得CBAM憑證後,產品才能進入歐盟,歐盟這麼做一方面要加速非歐地區要重視氣候邊遷問題,但各重要是讓其產業或產品更有競爭力,碳費或碳稅議題,是臺灣經濟無法避免的課題,臺灣若實施各行各業生產成本必上升,屆時又會帶動另一物價波動,因此政府應妥善規劃高電價與碳費帶來高通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