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明史何以再續光輝?專家:讓良渚遺址走向世界

圖爲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張煜歡 攝

中新網杭州7月6日電(張煜歡)步入盛夏,即便是水網密佈、植被茂盛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也氤氳着騰騰暑氣。一羣專家學者彷彿穿越歷史的浩渺雲煙,赴一場“文明之約”。

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位於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獲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兩年後的同一天,在“杭州良渚日”活動的一場理論研討會上,有關良渚古城遺址保護、研究、傳承、利用的討論依舊熱烈。

“如果有人見過十餘年前的良渚古城遺址,一定會與我一樣感慨。”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說,2009年在杭州舉行的大遺址保護良渚論壇上,其提出“良渚古城遺址要像公園般美麗”,那時還覺得只是個美好的暢想,但如今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已成爲一片年輕人爭相打卡、老年人休閒漫步的美麗公園,遠近知名。

他說,如何更好地在公園般美麗的良渚古城遺址基礎上,更廣泛地宣傳好世界文化遺產,讓年輕人們愛上世界文化遺產,是下一階段的重要使命。

研討會現場。 張煜歡 攝

浙江大學教授嚴建強亦表示,如何讓觀衆透過遺存的物質外殼,克服歲月流逝造成的人與物之間的巨大隔閡,實現公衆的理解與遺存中文化意義的接觸,成爲遺產價值實現的關鍵,“努力幫助公衆理解遺產的價值與內涵是遺產工作者的使命。”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方向明介紹,近兩年來,良渚古城遺址外圍水利系統、古城內部結構和功能的深化等,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的主要內容。其中,外圍水利系統是良渚古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是世界早期水利設施建築、技術、景觀卓越典範。下一步,王家園雙壩堵頭的考古發掘,水利系統歷時性變化的考古學工作等都是今後考古研究的重點。

“要做好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工作,把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現出來,更好發揮以史育人作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說。

他稱,應當更加註重科技創新和價值展示闡釋。大遺址的特徵決定了其可視性差,展示難度大,需要不斷創新展示手段充分利用互聯網、AR、VR、5G等現代科技手段,不斷豐富展示方式,提升公衆參觀體驗

“我認爲可以加強良渚古城遺址保護利用改革,如整合現有良渚文物散點於各家單位的資源,推進良渚博物院二期建設,打造良渚新IP,綜合構建‘良渚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聖地’的國家文化地標世界遺產標識體系。”復旦大學教授高蒙河說。

加強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鑑亦是擴大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一步。高蒙河稱,應引進國內外規格展覽,特別是五千年前後中國各地文明中心和世界其它三大古文明中心的展覽,提升以良渚古城遺址爲代表的中華文明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