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坵燈塔爭升格 再「復燈」亮起來

清末五口通商時期興建的烏坵燈塔,矗立在大坵山頂海拔100公尺處。(李金生攝)

交通部航港局派員實地勘查。(高丹華提供)

交通部航港局與海軍陸戰隊烏坵守備大隊會勘,未來將朝復燈和升格同步進行。(高丹華提供)

烏坵燈塔目前是縣定古蹟,高丹華推動升格爲國定古蹟。(李金生攝)

位於興化灣與湄州灣之間的烏坵海面。(李金生攝)

興建於清同治13年(1874)的烏坵燈塔,在1951年因軍事考量停止發光,當地居民高丹華呼籲中央正視文化資產建議將它從縣定古蹟升格爲國定古蹟,並「復燈」重新再亮起來。

清末五口通商時期,廈門福州之間往來船隻增多,爲確保海上通航安全,因此在烏坵鄉大坵山頂,海拔100公尺處興建燈塔,由中國海關稅務司英籍赫德爵士(Robert Hart)主其事,並由營造工程師韓得善(Cavid M.Henderson)副工程師哈爾定(John Ropinald)負責設計監造

烏坵燈塔的外觀黑色圓型石塔頂層外有環繞陽臺,塔高17.3公尺,燈高6.5公尺。2戰時烏坵燈塔曾遭美軍轟炸受損,1949年國共內戰時再遭炮擊損壞,1951年因軍事考量停止發光,但燈塔的維修、保養並未中斷。迄2001年1月最後一任燈塔主任高金振奉令退休後,「烏坵燈塔」正式走入歷史代管烏坵鄉的金門縣政府在2006年登錄爲縣定古蹟。

高金振的女兒,長期關注當地人文、歷史的高丹華指出,烏坵燈塔與建造於1872年的東莒燈塔、1904年的東引燈塔,都是英國工程師設計和監造,建築風格十分相近,均在五口通商時期,發揮指引國際貿易船隻,保障海上安全的作用。

高丹華指出,在昔日航海圖鑑上記載東引及東莒燈塔爲白色燈塔,烏坵燈塔爲黑色燈塔。其中,東莒、東引燈塔都已具有國定古蹟的身分,東引燈塔並在今年的6月5日復燈,基於文化資產保存的原則,烏坵燈塔也應比照升格和復燈。

在高丹華的大力推動下,並向立委蔡適應陳情後,促成交通部航港局與海軍陸戰隊烏坵守備大隊等單位日前首次會勘作業,未來將朝復燈和升格方向同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