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拓時:家庭教育需要傳統文化的精神滋養

閆拓時:前中國音樂學院黨委書記

各位老師,我今年61歲,已經退休幾個月了,職業生涯的30多年基本在五個大學度過,所以對家庭教育沒有系統的深刻的研究,但是我作爲父親,作爲家庭教育的一個實踐者和一個親歷者,我覺得還應該有比較深刻的一個觀察和思考。所以我今天給各位老師所要講的僅僅是我生活實踐和我自己有心觀察整個大教育、宏觀教育過程中積澱的一點點想法。

1.家庭教育的要義

我想先談一下我自己對家庭教育要義的理解。

首先是要教會孩子“思考”。

人成長到一定階段認識水平提高以後,都有着一定的思考,爲什麼還要提教會學生思考呢?我覺得人的思考是一輩子要完成的事情,但是在孩子成長的啓蒙階段,家長所給予他的薰陶,孩子從觀察你的身教過程中體會到的思考是影響他一輩子的,這是一種基因,是一種最根本性東西

教會孩子“思考”,就要在孩子心裡種下一個“理”。這個理,家長必須是堅信的,這個理必須是指導家長自己的生活行爲和生活實踐的,孩子內心裡有了這個理,孩子的成長我覺得就完成了非常漂亮的第一步,這個理要來自於我們傳統文化,因爲傳統文化具有深刻性。我們通常說有理走遍天下,有理就可以不懼等等,包含深刻傳統文化的理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我覺得教會孩子學會思考,就是讓孩子從小就有一種他自己能夠堅守的,能夠堅持的,能夠支撐他自己的一點理的武裝,這個是家庭教育首先要做的。

教會孩子“思考”,就要讓孩子從家庭的薰陶和感染中深深懂得一輩子什麼東西最牢靠,一輩子什麼東西最受用。我們現在說的品德意義和價值,眼前和長遠,氣質和格局等等這些現代社會提出來的概念,和家庭教育有沒有關係?是不是孩子離這些概念很遠?我覺得很近。身教的作用就是你在無意中去從事社會生活的時候,你的孩子就在背後觀察着你,從你的身上就汲取了不同的營養,而且對你產生了看法。比如曾國藩講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三個字:勤、孝、恕。父母的在家裡勤表現得如何?孝表現得怎麼樣,是不是讓孩子看到了你的閃光點等,我覺得這都是家庭教育的要義。

2.如何看待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

對於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如何去想、如何去看?它和我們家庭教育有什麼關係?我們傳統哲人們之所以偉大,之所以能夠給我們留下經典,就是在於他們在觀察世界的存在、世界的運行規律、世界和人的關係的時候,總是從天、地、人一體出發。比如說天人合一,天道人道在它的規律性上是統一的,只是時間上有區別,而對於我們來說,能不能把這種思維也貫穿到我們的家庭教育裡去非常重要。所以我認爲,我們如何看待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如何從更深刻的角度去體味它,使我們整個家庭教育上個層次,這需要我們下一番工夫,動動腦筋來提升自己。

3.傳統“基因”滋養今天的“靈魂

我們今天的靈魂有點“飄”,我們需要“安魂”,而傳統文化的滋養能讓我們“安魂”。我們的靈魂牢牢鎖定在對自我的認識和思考上,圈子太小,所以我們需要激活這個魂,讓這個魂和我們所謂的“自我”保持距離,不要讓我們和孩子太“近”了。王守仁先生當年提出家教準則就叫勿近勿助,不要離孩子太近,不要想着殷勤動不動幫助孩子,你幫助孩子,也遮蔽了他想表示孝心,遮蔽了他想在你面前表示你欣賞他能力的機會。

我們的靈魂和我們傳統基因關係是很密切的,尤其在今天。沒有傳統文化的滋養是不一樣的,家庭教育同樣如此。比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覺得它是我們傳統基因裡邊的基因,是一個做人做事一種完美要求的一種統一;又比如家和萬事興,在傳統文化中它是家庭的最高準則,當然也是家庭教育裡邊所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準則;再比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八個字非常偉大,是我們追求自身境界的一個衡量,父母踐行這八個字的情況,會影響孩子的崇拜感,這是你有效實施家庭教育的一個前提。

4.現代生活中問題的化解需要提升對傳統精髓的認同

現代生活中的精神缺失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同時迷心逐物這個現代病也非常普遍。要解決這兩個問題,才能夠提升我們家庭教育的效果。我們在孩子面前,需要表現出我們是有態度的,我們不是一個精神缺失的人,我們對迷心逐物的現代病是保持距離的,我們沒有迷失自我,我是一個有精神的人,我們是有精神的爸爸、有精神的媽媽,那情況就不一樣,孩子就會收到積極的影響。我覺得要克服這兩個病,就必須要自覺去學習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的精髓有獨到和深刻的體會。

5.明白現代生活的要求,感悟傳統精髓的啓示

要感悟傳統精髓的啓示,應對現代家庭教育的挑戰,我認爲我們需要從一下三個方面進行努力。

第一,態度決定一切,我們要有自己的態度和價值觀。我們這裡說的態度是內心的態度,而非違背內心、刻意爲之的姿態。態度是折射個人綜合素質一面鏡子,也是價值觀最直接、最客觀的外在體現。沒有身心平衡的態度,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就難以平復情緒衝動、心態就容易扭曲。相反我們有了堅定樂觀的生活態度,我們就會有很強的適應性,我們對外界環境就會產生正向的影響力,就會以積極的狀態去應對,找到自己的意義和精神支撐。

第二,細節決定成敗,要做到“分寸有度,取捨相宜”。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領導者》這一書裡這樣評價我們偉大的周恩來總理,他說“周所具有的這種精微之處,大大超過了我所認識的其他的世界領袖”。這也是中國人獨有的特性,這是由中華文明多少世紀的發展和經驗積累而來的。在生活中,我們對問題認識的恰如其分,我們表達的恰如其分,我們對問題的處理恰如其分,三個恰如其分合三爲一,我們就可以做到四兩可撥千金,我們的功夫就上升了。比如說中庸之道,我體會就是在看人和事的時候,要非常客觀,非常準確,要恰如其分。然後看準確了還不行,還要處理這個事物,但處理這個事物的時候,要做到恰如其分,不偏不倚。

第三,智慧改變世界,要洞悉“改變的智慧”。

智慧無處不在,無處不用。我們今天所具有的現代病,我覺得很大程度上都源於我們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不能和諧統一。因此我們要自覺地讓我們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輔相成,和順有序。我們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就是我們的客觀世界,同樣在孩子的眼中我們也是他的客觀世界,我們這個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如何能夠做到相輔相成、和順有序,也是一個最高境界的要求。在這個改變世界,我們一定要有創新,對智慧的領悟也需要達到更高的境界。我覺得這個智慧就是要不斷把對立的事物轉化成統一,而且要不斷創造一些帶動性的因素來引起變化,同時對引起的這個變化,你要能夠進行控制,能夠引導。

現代生活的要求是客觀的,我們必須遵循它,我們必須堅信它,我們必須把它作爲我們生活裡的準則,我們要深刻理解它,把它變爲我們的功夫,我們必須從傳統裡面尋求滋養。我們有了樂觀的態度,有了細節的用心,有了智慧的養成,不僅僅家庭教育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們整個家庭的幸福程度也會大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