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比發五倍券更實在的做法

中時社論

行政院計劃再發放五倍振興券,預估費用在千億元;在政府負債上升、預算緊俏之際,行政院爲何堅持發放花費多、效益低、無法救助到真正困苦者的政策,令人費解。其中到底有多大的利益、又是誰的利益,讓行政院非硬幹不可?

雖然尚未正式定案,但行政院將再次推出振興券的消息應該已是相當確定,相較去年「民衆花1000元買到3000元振興券」的三倍券,今年預計提高到五倍券,也就是民衆用1000元買到5000元的振興券,等於政府補貼4000元,預計花費千億元。官方的說法是,希望疫情受創嚴重的旅宿、餐飲、藝文展演、零售業等產業能得到幫助,預計最快在9月推出。

誰纔是該援助的對象

新冠病毒警報並未解除,歐美國家疫情再度擴散,臺灣防疫不能鬆懈,經濟發展與防疫必須兼顧。從這個角度看,此時推五倍券鼓勵消費非常不智。全民發券鼓勵消費,是因應整體經濟受到重挫,一來可以增加消費、拉擡經濟,爲經濟引擎「點火」,二來藉此補貼民衆生活所需。2008年金融海嘯後,馬政府發過消費券、新冠疫情重創美國經濟,美國政府曾發給家庭紓困金,去年蘇內閣發的三倍券,都屬於這種類型。

五倍券呢,所爲何來?如果說是要振興經濟,其實臺灣今年經濟挺好的,官方預測全年成長率5.46%,是近11年來新高,何需要政府花千億元刺激消費、「振興」經濟?如果說是民衆經濟能力在疫情中受創,要給全民紓困、補貼其生計,但事實上今年平均國民所得可創3.2萬美元的高點,各行各業中,許多民衆收入與生計完全未受影響,甚至較去年更佳,工業與製造業幾乎完全未受影響,繼續成長、出口屢創新高,軍公教更是薪資照領、收入完全未受影響。因此全民發券給錢,顯然也沒道理。

經歷2個多月的3級警戒,臺灣經濟與社會真正的問題是:嚴重的不平衡、差距更大的所得分歧。有一批受疫情衝擊到幾乎完全停擺、生計幾無着落的行業與人員,他們纔是政府該援助的對象。不必依賴專家、從生活周遭看就可以看出,餐飲、零售、觀光旅行相關、藝文娛樂表演等,是所謂的重災產業區。經濟部7月的數據也明顯反映:餐飲與零售產業衰退幅度創新高。

拉擡選情兼利益分配

政府知道這種情況嗎?當然知道,這也是爲什麼官方釋出的訊息是振興券主要用在旅宿、餐飲、藝文展演、零售等相關產業上。但問題是:五倍券能夠幫到這些業者嗎?答案是:很難。一個原因是強烈的替代效果因素,民衆拿到五倍券,大多會用來購買原本就要用現金購買的日常用品,並未產生額外的需求。研究顯示2009年消費券替代率超過6成,去年三倍券開始使用後,據各大賣場反映,7成使用者購買日用品,替代率比2009年只高不低,花費巨而收效低。

這波疫情雖讓服務業受創,但亦存在嚴重的不平衡:有些零售業者營收大減,但有些賣場營收反而增加;有些餐飲幾乎營收歸零,有些順利轉型外賣仍生意興隆。五倍券即使可以創造部分額外需求,但那些受創最重、真正需要幫助的小商家、攤販與自營人員,往往更難在這項政策中受益。政府花千億元卻未必能幫助真正需要幫助者,反而讓未必需要幫助者受惠,這種政策不是浪費公帑,什麼纔是浪費公帑?

從經濟理論看不出用千億元發五倍券的政策效益,但從政治利益上卻可以解讀出幾分道理。今年疫情再起,民進黨防疫失算在先,疫苗政策錯誤在後,政黨支持度重挫,面對日益接近的明年地方選舉,這個由中央作東、全民普發5000元消費券,再仿效去年發三倍券,各部會紛紛搭配發放各種消費券「全民同樂」、拉擡選情兼利益分配(決定那些符合用券的資格),反正民衆不會想到這些錢也來自納稅人自己繳交,豈不快哉?

一般而言,臺灣人不是沒錢可花,而是病毒不準花錢,如果蔡政府真有意協助受創產業恢復正常,把這千億元拿去,一部分直接發給受創業者與民衆,一部分去全球搶購疫苗,讓更多民衆早早打完兩劑國際認證疫苗,纔是更實在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