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金融推出市場化轉融資業務 券商融資成本有望下降?

(原標題重磅中證金融放大招,推出市場化融資業務,什麼信號券商融資成本有望下降?)

券商借錢成本未來會更低嗎?

6月30日晚,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證金融”)表示,正在推進優化轉融資業務,將原“固定期限、固定費率”改爲實行市場化的競價交易機制。下一步中證金融將做好業務規則和技術系統等各項準備。

據瞭解,中證金融率先在科創板創業板實施了市場化轉融券約定申報,市場化程度明顯更高。中證金融數據顯示,轉融券餘額持續上升,5月達到1584.32億元,而轉融資餘額爲841.20億元。

受訪券商人士表示,轉融資業務市場化大勢所趨,該業務對於券商而言是融資渠道之一,如今券商融資渠道已比以往更爲多元,未來會關注轉融資業務的融資費率能否有吸引力

將市場化推向轉融資業務

6月30日晚,中證金融公告稱,爲更好服務證券公司多樣化的融資需求,優化完善轉融通制度,提高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正在推進優化轉融資業務,將原“固定期限、固定費率”改爲實行市場化的競價交易機制。

中證金融談到,目前,轉融資業務仍然沿用“固定期限、固定費率”的交易方式,期限不夠靈活,費率調整存在一定滯後性,難以適應證券公司多樣化、差異化的融資需求,有必要改革完善。

改革後,轉融資業務將採取“靈活期限、競價費率”的交易方式,證券公司可以在法定期限範圍內靈活確定資金具體使用期限,並在中證金融公佈的轉融資費率下限基礎上自主靈活報價,通過競價方式達成轉融資交易。

對此,華南一家大型券商兩融業務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市場化本是大勢所趨。“註冊制下科創板與創業板的股票,轉融券業務已經在做市場化約定申報了,這次是將市場化推廣到轉融資業務。”

據瞭解,相比轉融資業務,轉融券業務此前率先在科創板、創業板實施了市場化轉融券約定申報,借貸雙方可以靈活協商期限和費率,轉融券業務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融券和轉融券餘額穩步增長。

根據中證金融官網數據,轉融券餘額逐年上升,今年5月達到1584.32億元;而轉融資餘額在2015年曾達到高峰突破千億,今年5月爲841.20億元。

從交易數據來看,轉融資業務與轉融通業務的規模也相差較大。轉融券交易金額從2019年開始迅速增長,今年5月爲1618.11億元。轉融資交易金額規模較小,今年5月爲206.9億元。

券商更關注費率能否具有吸引力

“在市場行情火熱的時候,證券公司比較缺錢纔會啓用轉融資業務。現在券商融資渠道十分豐富,基本上沒有缺錢情況。”前述大型券商兩融人士談到。

業內人士指出,中證金融此舉有可能會提升券商通過轉融資業務融資的積極性,券商更關心中證金融未來的利率能否有競爭力

近年來,轉融資費率持續下降。據中證金融官網,從2017-2020年曆年6月末最後一個交易日的7天期轉融資費率來看,依次爲5.6%、5.6%、4.8%、3%。截至今年6月30日,182天期費率爲2.5%,91天期費率2.8%,28天期費率2.9%,14天期和7天期費率均爲3%。

“(中證金融轉融資業務)對券商來說未必是很有競爭力的渠道,他們的融資利率會比銀行更便宜嗎?”前述兩融人士提出疑問。他還表示,此前通過轉融資業務融資還有約束條件,比如固定期限,還需要交保證金,算下來綜合成本不低,“而銀行的利率低,還不需要擔保品,券商憑着純信用借錢就可以了。”在他看來,券商把中證金融轉融資業務作爲一個應急融資渠道。

從轉融資交易金額的歷史數據來看,交易金額較高的月份集中在2013年。業內人士分析稱,彼時上市的券商還不多,融資渠道有限;兩融業務在2012-2013年正處於發展初期,券商有較大的融資需求。

該名兩融人士談到,自經歷2015年以後,很多券商吸取教訓在大行情來之前會通過定增、配股、發債等方式加大資金儲備,“等行情來了再去找錢,就是臨時抱佛腳了。”

如今,上市券商數量增加,“補血”不停歇。去年至今,已有10家上市券商通過定增補充資本金,比如海通證券定增200億,國信證券定增融資150億,天風證券81.8億,西部證券75億。此外,國海證券、東興證券等也計劃定增。

兩融業務如今已成爲券商重要利潤增長點,截至6月29日,兩融規模已經達到1.78萬億,創出2015年7月7日以來新高。從定增募投項目來看,資本中介業務已是很多券商的重要“補血”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