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

革命聖地西柏坡

歷史的時空跨越了半個多世紀,任歲月匆匆流逝,西柏坡依然靜靜地臥在滹沱河的臂彎裡。

曾經,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西柏坡揮斥方遒、指點江山,在這裡通宵達旦,描繪新中國的藍圖。他們爲新中國的建立所創下的豐功偉績永遠地載入了史冊。

西柏坡的故事還在繼續。

難以忘懷逶迤的柏坡嶺,碧綠的滹沱河,稻花飄香的十里灘;難以忘懷粗茶淡飯的清貧生活、歡歌笑語的精神舞會;難以忘懷老鄉的聲聲暖心問候,炊煙裊裊的農家景象;難以忘懷如火的青春、激情的歲月……

西柏坡中共中央大院舊址

在西柏坡村東頭,原有一片寬敞空曠的地方。當時,這裡只住了13戶人家。1947年初夏,中央工委進駐西柏坡後,將這片區域選爲中央臨時駐地,這裡的鄉親們就主動騰出了房子。後來,中央工委將這13戶民居進行了修繕,又動手修建了一些房子,並圍起了圍牆,形成了一個大院。這所大院,就是後來的中共中央大院。

如今,中共中央大院已成爲紅都西柏坡具有紀念價值的建築羣。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來中央大院進行參觀,感受偉人當年的風采。

整個中央大院被中間東西走向的一道山樑分隔成兩個部分——前院和後溝。這座山樑被人們稱作“柏坡嶺”。每年春天,柏坡嶺上山花爛漫,和大院裡栽種的花草樹木交相輝映,一片生機盎然。柏坡嶺下面有一個防空洞,全長232米,設有4個洞口,分別通往毛澤東、朱德的住所以及軍委作戰室和七屆二中全會會址。

走進中央大院的前院,便能看見位於大院東部的3間平房。這3間平房緊緊相連,分別是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的舊居。毛澤東舊居的西邊是中央軍委作戰室。在這間低矮而緊湊的平房裡,五大書記完成了三大戰役的指揮,演繹了精彩絕倫的戰爭樂章。毛澤東舊居的對面是中央機要室。當時,機要室的主任是葉子龍,所以葉子龍的住所也安排在了小小的機要室裡。緊挨着機要室西邊的幾處平房是中央機關小學。當時,各位首長和中央機關同志的孩子都在這裡上學。機要室的東邊有一處空地,原是鄉親們打穀用的場地。當時,中央機關在大院居住時,常常在這裡舉辦舞會、聯歡會或者放電影。

視線移到中央大院的西邊,這裡的兩處民居是劉少奇和朱德合住的一個院子以及董必武的住所。當時,西柏坡的住房緊張,劉少奇和朱德就暫時合住在一個院子裡。後來,後溝的窯洞修好後,朱總司令就搬到了後溝,空出來的房間成了新華社總編室。

後溝有3間窯洞式的房子,這是後來朱德的住所。朱德住所的西邊有兩排平房,分別是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中央招待所。當時,米高揚來西柏坡時,就住在中央招待所最靠西的一間平房裡。後來,國民黨和平談判的代表來西柏坡時,中共中央負責人也是在那間房子裡進行的接待。

中央大院的西牆根邊,有兩座比較大的房子。這兩座房子就是中央工委到達西柏坡後,自己動手建造的。北邊的那座是七屆二中全會的會址,之前是中央機關的大夥房;南邊的那座是“九月會議”的會址,曾是中央機關的中竈食堂。

西柏坡中共中央大院舊址佔地面積1644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690平方米,共有近200間房屋。目前開放的景點共有17處,裡面整齊地陳設着當年人們在這裡生活和工作的用品,再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爲奠定新中國而付出的艱辛。1982年,經國務院審批,西柏坡中共中央大院舊址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毛澤東西柏坡舊居

毛澤東在西柏坡的住所是一處典型的北方民居院落。整個院子佔地面積546平方米,建築面積123平方米,分爲前院和後院。

前院是警衛室和水房。院內有棵樹,樹下有塊北方特有的大磨盤。三大戰役時期,五大書記常圍坐在大磨盤上,商量戰略戰策,後來就有了“磨盤上擺下雄兵百萬”的佳話。夏天的時候,屋裡特別悶熱,毛澤東常常在樹下的大磨盤上辦公。

後院是毛澤東和家屬的住所。當時,毛澤東辦公和休息的屋子設在後院的北面,3間西廂房分別是資料室、江青的住處和女兒李訥的房間。

自從毛澤東從花山移到西柏坡村後,他便在這個小院住了下來,直到1949年3月進京,一共住了將近一年的時間。

當時,小院的前院有一個雞窩,後院有一間豬圈。警衛人員在修繕房屋時,爲了保證院子的衛生環境,打算把雞窩和豬圈都拆掉。毛澤東知道後,趕緊制止,說:“不能拆,將來我們走了以後,老百姓還要用的。”就這樣,整個院子完完整整地保存了下來。

毛澤東在西柏坡中央大院生活了十個月。在這十個月期間,他和其他四位書記一起運籌帷幄,指揮三大戰役取得實質性的勝利;召開了舉世矚目的七屆二中全會,描繪了新中國的藍圖;他通宵達旦,在油燈下寫了二十餘篇光輝著作,豐富完善了毛澤東思想體系,爲中國革命的前途指明瞭方向。此外,他還爲《人民日報》和《人民郵電》題寫了報頭,爲《中國青年》題寫了刊名,爲“新華書店”題寫了店標。

工作之餘,他關心當地老百姓的生產生活,鼓勵戰士們多學習文化知識、並送他們去上學,併爲他們寫了“努力奮鬥,爲人民服務”及“現在努力學習,將來努力工作”的題詞。

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開啓了另一個光輝的時代。

如今,如果你到西柏坡,走進毛澤東故居,就能看見房間裡面陳設的舊沙發、茶几、辦公桌、檯曆、書架、火盆等物件。這些斑駁的文物,再現了當年毛澤東住在這裡時的簡樸生活場景。

劉少奇西柏坡故居

劉少奇在西柏坡的住房位於中央軍委作戰室的西邊,也是一座典型的北方民居,分爲前後兩個院子。前院的兩間正房是劉少奇的辦公室,東廂房是秘書廖魯言居住的地方;後院是劉少奇的寢室和家屬室。後來,劉少奇和王光美結婚時,洞房就設在劉少奇的寢室。

1947年夏天,劉少奇隨中央工委來到西柏坡後就一直住在這裡。這一住就將近兩年。

中央工委剛搬來的時候,西柏坡的住房十分緊張。劉少奇的辦公室既是會議室,又是工委的辦公室。工委期間,很多會議都在此召開。

在辦公室裡西北角,陳列着一隻普通的白木箱,由於歲月的流逝,箱子的顏色已經陳舊。木箱長84釐米,寬47釐米,高61釐米。箱蓋上面有劉少奇同志用毛筆書寫的“奇字第叄號”的字樣,在這排字的左側還標有“③”符號。小木箱來自延安那段艱苦的歲月。當時劉少奇同志因辦公條件很差,許多重要文稿和書籍無處存放,爲此他請木匠做了這個小木箱,從此成爲身邊必備的用品。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後,受中央委託,劉少奇與朱德率中央工委向華北轉移,一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地行軍。途中,劉少奇同志用這個木箱裝重要文件,行軍途中休息時,還用來當辦公桌。

到達西柏坡後,劉少奇立即投入召開全國土地會議的緊張籌備之中。白天,他頂着炎炎烈日在外調查研究蒐集資料;晚上,在微弱的燈光下徹夜不眠起草文件,《中國土地法大綱(草案)》就是這樣完成的。7月至9月,在西柏坡召開的全國土地會議上,《大綱》經代表們討論通過,經中央批准於10月10日向全國公佈。劉少奇起草的《中國土地法大綱》手稿就存放在這個木箱中。

1949年3月23日,劉少奇隨中共中央遷往北平。他並沒有丟棄這個箱子,相反,隨着頭上白髮的增多,他對這個箱子更加珍愛了。而箱子裡的文稿也隨着時間的推移,漸漸多了起來。

1980年6月,劉少奇舊居復原建設,王光美親自把箱子捐給了西柏坡紀念館。這隻斑駁的木箱子陳列在劉少奇的辦公室,默默地向人們訴說着它不平凡的經歷和珍貴的歷史價值,訴說着劉少奇同志爲黨和人民做出的卓越貢獻。

周恩來西柏坡舊居

周恩來在西柏坡的住處位於中共中央大院舊址的最東頭。這所院子佔地面積302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79平方米。院子裡除了他和鄧穎超的辦公室和寢室外,還是李濤和張清化的住所。當時,李濤是中央軍委作戰部的部長,而張清化是中央軍委作戰部一局一室副主任。

在周恩來辦公室的牆上,掛着一幅照片。照片裡的他那時正凝神奮筆疾書,這張照片是在周恩來聚精會神工作時所拍,真實地反映了周恩來繁忙而嚴謹的工作狀態。此外,辦公室裡還陳列着一盞馬燈。這盞馬燈記錄了周恩來雨夜救戰士的感人故事。

在周恩來的寢室裡,陳列着一組簡陋的書架,它是這間屋子裡的唯一陳設。這組書架是爲了行軍方便而特意製作的,展開時是書架,合起來便是3個箱子。

1948年4月,周恩來隨中央機關部分人員來到西柏坡,許多書籍也隨中央轉移了過來。據周恩來的衛士長成元功回憶:1948年黨中央搬來河北省平山縣(當時爲建屏縣)西柏坡後,周恩來、鄧穎超的書籍逐漸多了起來。開始放在警衛員住的房子裡,既不方便工作,又不利於保存。於是,成元功精心設計製作了一套木箱式書架。這四個書架很特別,打開擺在那裡是一組書架,而摺疊起來便成了箱子,便於搬運和攜帶。

周恩來對成元功這個獨具匠心的傑作非常滿意和喜歡。1948年10月,傅作義密謀偷襲石家莊時,他把許多重要文件、書籍裝在裡面,隨時準備轉移。1949年3月23日,周恩來又帶着這套書架,隨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一起離開西柏坡遷往北平。進京後在中南海還用了相當一段時間。至今在書架的格檔上還保留着當時使用的字條:“新政治協商會議及政協全委會第二次第三次會議材料”、“1951年華北縣長會議和國慶節材料”、“中央人民政府政協全委會材料”、“人民日報”、“天津日報”、“新華電訊”、“工人日報”、“進步日報”等。

1977年4月7日,鄧穎超委託成元功同志將其中的三個書架贈給了西柏坡紀念館。1977年4月26日,書架運回西柏坡後陳列在周恩來的寢室裡。

朱德西柏坡舊居

朱德在西柏坡的住處,位於中央大院的後院位置。

它是一間由中央工委的工作人員仿照陝北窯洞的結構建造的三孔新窯洞。這三孔新窯洞是西柏坡中共中央機關大院裡最好的一處房子。當時,這間新窯洞是中央工委的工作人員專門爲毛澤東準備的。但毛澤東考慮到朱德年歲大了,應該住得好一些,便把這間新房讓給了朱德。朱德便從劉少奇的前院搬到了這裡。

這三孔窯洞中,東邊的那孔是辦公室,中間的是會客室,西邊的那孔是寢室。七屆二中全會期間,各解放區的主要負責人都趕到西柏坡參加會議。這讓原本住房就緊張的中央大院顯得更加擁擠。朱德的辦公室成了軍事組的臨時會議室,大家多次在這裡開會討論軍事問題。會客室裡也住滿了從各解放區趕來的同志,就連朱德夫婦的寢室,也住進了王稼祥夫婦。朱德和夫人康克清將牀讓給了王稼祥夫婦,自己則在屋子的另一邊用門板搭了一個簡易牀。屋子中間用一道布簾分開,形成兩個隔間。

朱德辦公室裡陳列着一套金屬桌椅。這套桌椅是孟良崮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從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那繳獲而來。後來,朱德到華東野戰軍視察工作,陳毅將這套桌椅送給了朱德。朱德離開西柏坡時將這套桌椅帶進了北京城,並且使用了一段時間。後來,經朱德本人同意,將這套桌椅捐給了西柏坡紀念館,放進了他曾經住過的房子裡。遺憾的是,當時只找到了兩把椅子。另外兩把送到西柏坡紀念館的第二十天,朱德便離世了。

任弼時西柏坡舊居

任弼時在西柏坡的住所是一個南北長、東西窄的小四合院,位於毛澤東舊居的西邊。整個院子佔地面積246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70平方米。兩間正房是任弼時的辦公室和寢室,東西廂房分別是其子女和警衛員的住所,南房是秘書師哲的住所。

西柏坡時期,任弼時擔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秘書長等職。他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最年輕的書記。不過,因爲他曾兩次被捕入獄,身心都受到了嚴重的摧殘,一直患有心臟病和高血壓。儘管身體狀況不太好,可他仍和其他幾位書記一同協助毛澤東指揮三大戰役,召開七屆二中全會等工作。

1949年3月,任弼時同黨中央一起進入北平城。

1950年10月27日,任弼時在北京病逝,葉劍英在挽辭中稱讚他是“人民的駱駝”。

董必武西柏坡舊居

董必武在西柏坡的住所位於中央大院的最前邊。1947年,他隨中央工委來到西柏坡後,就一直住在這裡。

這個小院經過董必武和夫人何連芝的精心裝扮,顯得特別溫馨,很有家的感覺。他們在院子裡栽種了海棠、杏梅、翠竹等植物。每年春天,繁花似錦,引來不少蜜蜂和蝴蝶採蜜,十分熱鬧;金秋時分,枝頭又結滿了累累果實,果香四溢;冬天,翠竹挺拔,在冬雪的映襯下,整個院子顯得靜謐安詳。

這間院子的正房是董必武的辦公室和全家的寢室,西邊和南邊的廂房是工作人員的住所。住在這個院子期間,董必武和其他首長一樣,過着十分簡樸的生活:睡的是農家土炕,鋪的是在延安織的舊毛毯,有時還親自開荒種菜、植樹、紡線織衣服。閒的時候,董必武就跟着夫人何連芝學紡線。一開始,他兩手協調性不好,紡出來的線總是粗細不勻。望着何連芝嫺熟優雅的紡線動作,不禁感慨道:“看事容易做事難呀!”不過,經過幾次反覆練習,他最終學會了紡線。

1978年,何連芝重返西柏坡時,看到董必武舊居里的紡車,不由自主地盤腿坐到炕上,熟練地搖起紡車,彷彿又回到了那難忘的歲月裡。

西柏坡期間,董必武先任華北財經辦事處主任,後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爲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摸索、積累了經驗。

1949年3月,董必武跟隨黨中央,進駐北平城。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會址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會址,是中央工委進駐西柏坡時自己動手建造的房屋,建築面積不足100平方米。它原本是中央機關大夥房,後來中共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時,便臨時改成了會場。

1949年3月5日,中國共產黨在這裡召開了爲期9天的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作了重要報告,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等書記作了重要發言。七屆二中全會是一次勝利的會議,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轉折意義的會議。它爲我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奠定了基礎,也爲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指明瞭方向和道路。

如今的會場仍保留了當年的原貌和佈局,連屋頂的天窗都完好無缺。每年都有許多新黨員到這裡舉行入黨宣誓儀式,也有許多老黨員到這裡重溫入黨誓詞。這裡不僅僅是一個旅遊景區,也不僅僅是一個革命遺址,更是一個新老黨員精神寄託的地方!

整個會場佈置簡單,沒有話筒,沒有擴音器,也沒有錄音設備。走進會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主席臺後一塊絳紫色的幕布,非常醒目。幕布上面掛着兩面紅色的黨旗,每面旗上都繡着“中國共產黨”五個大字。黨旗上方掛着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的畫像。幕布頂端有兩面錦旗,上面書寫着“我們永遠做你的好學生”和“沒有人民的軍隊,就沒有人民的一切”等字樣。

主席臺是一張斑駁的舊長桌,上面鋪着一條花毛毯。桌上擺放着一個筆架,兩支蘸水筆。當時,毛澤東就在這張桌子前主持了會議,代表們發言時就站在桌子旁。主席臺兩邊各有一張桌子,上面鋪着乾淨的白布。它們是書記員記錄會議內容時的桌子。當時的記錄員分別是師哲、曹三、伍雲甫、廖魯言等人。主席臺前邊的兩張雙人沙發,是爲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準備的,後邊放着茶几和幾個高矮不一的木椅。

主席臺下方是一張張掉了漆的長桌,沒有座椅,也沒有固定的位置。當時,代表們來開會都是從住的地方自帶椅子,開完會後再拿回去。

會場的東西兩側牆壁上各懸掛着四面鮮豔的黨旗。會場的南牆上掛着一張全國敵我形勢分佈圖。

半個世紀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和胡錦濤都曾先後到七屆二中全會會址參觀。他們重溫了當年會議報告的內容,也曾深有感觸地揮毫潑墨書寫題詞。

中央軍委作戰室舊址

中央軍委作戰室,也是中央工委到西柏坡後自己動手修建的,建築面積64.9平方米。它位於劉少奇舊居的東側,毛澤東舊居的西側。

當時,中央軍委作戰室裡面設有3張大長方形桌子,12把木椅,兩幅軍用地圖,一部電話機。這些就是軍委作戰室的全部家當。軍委作戰部下設作戰局、情報局、通訊局和管理局,主要工作是研究彙集敵我雙方的力量配備、作戰結果和進程,並及時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周副主席等領導報告,根據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指示向前方下達作戰和部署命令。作戰室最初只有十幾個人,後來增加到20個人,便將科室重新分配,劃分爲作戰科、情報科和戰史資料科。

當年,就在這個小小的作戰室裡,全體工作人員還研究、設計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的圖案,並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得到了一致通過。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有了統一的軍旗。

那時,作戰室每週開一次會議。會上分析、總結這一週的戰情戰報,並對下一步的作戰計劃提出設想和規劃。身爲總司令的朱德,經常到作戰室與工作人員一起討論前線戰情,每逢遇到會議,一定準時到場參加。

作戰室的條件是艱苦的,但工作人員的熱情是高漲的。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準確掌握前線戰情,確保了軍委總部下達的各項指令,保證了戰役的順利進行。

舊址牆壁上掛着的那張軍用地圖上面畫滿了紅藍色的筆跡。當時,作戰室的工作人員通常用前線繳獲的紅藍鉛筆及時地在地圖上標明戰場的變化情況。可是,由於前線戰情緊急、變化多端,紅藍鉛筆很快就用完了。工作人員集思廣益,想出了一個新的法子,那就是用紅色和藍色的毛線代替,再用大頭釘固定住即可。同時,大家還用紅色和藍色的電光紙做成小旗,標明敵我指揮部的所在位置。

三大戰役期間,這個小小指揮所發往前線的電報就達197份之多。周恩來曾打趣地笑談:“我們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揮所指揮了最大的人民戰爭,我們一不發槍,二不發糧,三不發人,只是天天往前線發電報,就把國民黨軍隊打敗了。”

“九月會議”會址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一次人數衆多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九月會議”。這次會議是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後召開的一次政治局會議。當時,各解放區的主要負責人都冒着敵人圍追堵截的危險,穿越火線,來到西柏坡。

西柏坡的住房比較緊張,沒有現成的會場舉行會議。所以,中央機關的中竈食堂便被臨時改成了會場,供代表們開會使用。

1949年元旦,毛澤東還在這裡爲前線返回的同志們組織了新年聚餐。就在這次聚餐會上,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新年獻詞。他號召大家艱苦奮鬥,爭取早日解放全中國,將革命進行到底。

同樣是在這裡,中共中央曾組織有關人員研究、討論、設計有關國旗、國徽等圖案,爲後期制定國旗、國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西柏坡紀念館

西柏坡紀念館始建於1975年,位於中共中央舊址東南約200米的位置。1978年,爲紀念中共中央進駐西柏坡30週年,西柏坡紀念館正式開始對外開放。此後,先後經過多次修改和完善,並於2004年再次舉行了新的啓動儀式。

新的紀念館佔地面積爲6100平方米,展線長達1100米,陳列面積約爲4400平方米。它依山勢而建,分爲上、中、下三套四合院,主要由落客廣場、紀念廣場及陳列館三部分組成。

從落客廣場的臺階向上走,一股瞻仰緬懷的心情

就會從心底裡油然而生,一種肅穆莊重的氣息撲面而來。紀念廣場的中軸線上,矗立着名爲“趕考”的五位書記的雕像、漢白玉國旗臺,隨後就是陳列館了。其中,陳列室的中共七屆委員會羣雕、三大戰役半景畫和“兩個務必”浮雕牆也都建在中軸線上。

整個陳列館以“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爲主題,以解放戰爭後期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時期的活動爲主錢,採用編年和專題相結合的編寫體例,展出大量的圖片、資料和文物,重點介紹了中央工委和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偉大革命實踐。整個陳列形式強調創新性和實效性,不僅突出了陳列內容的教育意義,還能讓參觀者感受到超強的震撼力與感染力。這些都讓整個陳列館顯得大氣恢弘、端莊典雅。

2004年,在第六屆全國十大精品紀念館的評選活動中,西柏坡紀念館一舉奪魁,受到各級領導的讚揚和世人的矚目。

陳列館由15部分組成,其中四大設計亮點爲中共中央委員羣雕、電報長廊、三大戰役半景畫和“兩個務必”浮雕牆。

序廳

整個序廳面積達250平方米,其中一組佔地70平方米的大型領導人物銅雕最引人注目。這座銅雕是由中央美術學院製作而成,是目前全國最大、表現領袖人物最多的一座羣雕。整座羣雕以縹緲的太行山和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爲背景,展現出人物高大挺拔、神采奕奕的形象,表現了中共七屆中央委員會堅定團結、敢於鬥爭的精神。羣雕下面刻有“新中國從這裡走來”幾個爍金大字,寓意黨中央從西柏坡走向新中國的深刻含義。

銅雕的兩側是4塊石雕,由魯迅美術學院製作。這4座石雕分別雕刻着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非常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標誌性場景建築,分別是上海一大會址、井岡山、遵義、延安。

走進西柏坡廳

這座展廳的主題爲“走進西柏坡”,佔地面積約140平方米。該展廳主要介紹了當年黨中央選址西柏坡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原因。展廳內設計了青石板路、木檁條和木窗格,真實再現了當年西柏坡的地貌特徵和風土人情。

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廳

這個展廳主要介紹了中央工委先期到達西柏坡後,爲完成黨中央交代的第一個任務而開展的一系列工作。如召開全國土地會議,研究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及領導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的情況等。

展廳內有一幅名爲《翻身農民》的雕像,由著名雕塑家潘鶴先生創作。這幅雕像形象再現了農民分得土地、翻身做主人的激動心情和對黨的感激之情。

此外,展廳設有觸摸屏和等離子電視,能讓參觀者更加全面和直觀地瞭解當年召開全國土地會議的情形。

指導晉察冀軍事鬥爭廳

這個展廳主要介紹了中央工委爲完成黨中央交代的第二個任務而展開的一系列工作,主要以介紹清風店戰役和解放石家莊戰役爲主。

展廳採用高科技的幻影成像技術,重現了當年人民解放軍攻打大石橋、正太飯店以及活捉國民黨第三十二師師長劉英的戰鬥場面。

統一解放區財經工作廳

這一展廳主要針對中央工委建立華北財經辦事處,統一解放區財經工作和組織軍工廠生產武器彈藥等內容而進行陳列。這一系列工作內容是黨中央交給中央工委的第三個任務。

展廳內設有大幅照片和各類珍貴文物,將中央工委時期緊張繁忙的生活場景再次呈現。

決戰前夕廳

這一展廳主要介紹了1948年春全國戰場形勢向有利於人民解放軍轉變的情況,黨中央東渡黃河移駐西柏坡以及“九月會議”爲三大戰役做好思想、軍事、組織準備等內容。

大決戰廳

大型組合噴繪片,大量珍貴的文物、照片等,再現了當年三大戰役指揮所原貌和三大戰役的戰場情況,使參觀者感受到了三大戰役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和人民歡欣鼓舞喜迎勝利的歡樂氣氛。

電報廊

整個電報廊全長56米,共展出電報三十七份,是目前全國最長、面積最大的電報廊。

三大戰役期間,黨中央“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揮部”裡指揮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戰爭。這個特殊的小指揮部,不發槍、不發糧、不發人,僅靠天天發電報,最終打敗了敵人。據統計,當年在三大戰役期間發往前線的電報近兩百封。

電報廊直觀地展出了毛澤東及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電報稿手跡,更真實地向參觀者傳遞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爲取得全國性的勝利而付出努力的訊息。

半景畫館

三大戰役半景畫長約50米,高10米,縱深12米。正面表現的是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搶渡潁河、殲滅雙堆集國民黨汽車防線的場景;左邊展現的是平津戰役中人民解放軍攻克天津,會師金湯橋、北京城垣等場景;右邊是遼瀋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塔山阻擊戰、攻克錦州等場景。

半景畫對面是毛澤東西柏坡舊居及五大書記商討作戰方針的情景蠟像。

整個展廳通過人物、電報聲、燈光等科技技術,將指揮場景與戰場場面融爲一體,使參觀者宛如置身於歷史的真實場景之中。

民兵是勝利之本廳

陳毅曾說過:“淮海戰役是人民羣衆用小推車推出來的。”這句話,確切地體現瞭解放戰爭是人民戰爭、民兵是勝利之本的軍事思想。

這一展廳展示了億萬人民羣衆積極參加和支援解放戰爭熱火朝天的場面,直接闡述了人民羣衆團結就是力量的根本實質。

“兩個務必”浮雕牆

這面牆長24.4米,寬3.8米。正面上方鐫刻着毛澤東的手跡,主要內容即“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正面下方是象徵着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文化底蘊的黃河壺口瀑布石雕,配合着“兩個務必”的浮雕,寓意西柏坡精神如黃河之水源遠流長。

整面牆上的浮雕和石雕自然銜接、相得益彰、渾然一體。

召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廳

這個展廳共有194平方米,主要介紹了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的情況。走進展廳,迎面就是“兩個務必”的題詞和七屆二中全會場景畫面。大廳裡播放着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珍貴資料,再結合各類場景的復原和文物的展出,更加完美地營造了當年召開會議的氛圍。

描繪藍圖廳

這一展廳通過實物、照片、油畫和場景等陳列,展示了當時黨中央籌備成立新中國和開國大典的情景。其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開國大典場景,是衆多遊客留影紀念的地方。

難忘歲月廳

這一展廳的內容主要側重於以毛澤東爲首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留下的生活足跡。

整個展廳利用燈光、實物等陳列手法,再現了當年偉人們的音容笑貌和平常的生活狀態,不僅拉近了參觀者與偉人之間的距離,還體現了偉人們親民愛民、生活簡樸的光輝形象。

繼往開來廳

以毛澤東爲首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西柏坡時期,不僅爲解放全中國、建立新中國創造了不朽的功勳,更是爲後輩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將永遠激勵着全黨全國人民不斷向前發展,更好地建設國家。

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先後來到西柏坡或者對西柏坡的發展給予了關注和支持。他們用實際行動向黨和人民昭示着西柏坡精神將繼往開來的偉大決心!

西柏坡紀念館按照時間順序,大致展示了選址西柏坡的背景和經過以及中央工委時期和中共中央時期創造的豐功偉績,脈絡清晰、史料完整,是一座非常具有現實教育意義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西柏坡石刻園

西柏坡石刻園建於1996年,1997年竣工並對外開放。它坐落在三面環水、綠樹掩映的柏坡嶺上,與龜島隔水相望。

整個石刻園佔地面積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整個建築風格爲古典建築和南方園林的結合,屬於中空迴廊式結構。園名“西柏坡石刻園”幾個大字由“紅軍書法家”舒同和薄一波共同題寫。“石刻長廊”四個大字由趙樸初題寫。

走進石刻園,便可看見一個三棱柱體的漢白玉中心碑。這塊石碑高8.7米,三面分別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二、三代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的手跡,依次是:“發揚優良傳統,爭取更大光榮”和“西柏坡紀念館”、“牢記兩個務必,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園內共有三百餘幅各類書法作品,主要出自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老將軍、社會知名人士、當年在西柏坡生活過的老同志以及國內著名的書法家等人之手。

漫步碑林,不僅能夠欣賞到各類賞心悅目的書法作品,也能憑欄遠眺欣賞柏坡林和對面龜島的風景,還能泛舟湖上欣賞岸邊楊柳依依的獨特魅力。西柏坡石刻園是一個寓藝術性、觀賞性、教育性於一體的重要場所。

西柏坡紀念碑

1993年,爲紀念毛澤東誕生100週年,河北省國防科工委捐款修建了西柏坡紀念碑。這座石碑聳立在高高的西柏坡嶺上,是西柏坡紀念館的標誌性建築。

這座紀念碑高20.5米,碑體爲六面體,上面貼着淺紅色花崗岩,取“六合”之意,象徵着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全國性勝利而創造的豐功偉績。碑體頂部是三面黨徽托起的三杆槍,象徵着中國共產黨經過22年的浴血奮戰,完成“槍桿子裡出政權”的偉大任務。

碑體上面的“西柏坡”三個大字取自鄧小平的手跡,碑文“牢記兩個‘務必’,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江澤民於1991年9月21日參觀考察西柏坡時所題。

順着臺階向下,一共有七個平臺。臺階兩側立着兩個花崗岩石柱,代表着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石柱上三個不鏽鋼鋼圈和柱頂的火炬,代表着西柏坡時期的三大著名戰役。

站在最下面的臺階往上仰望紀念碑,“西柏坡”三個大字清晰醒目,好似一道光芒直插雲霄!

(本章完)

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