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

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

一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

這是一個很無解的問題。

如果按大明這個時候最低糧價,一兩銀子可以賣四石糧食,一石糧食九十二公斤,也就是三百六十八公斤。

淘寶上二十五千克麪粉一百元上下。我抹去零頭,四捨五入,也不過是一千五百元。

即便忽略了,精糧與粗糧,大明的糧價也不是長期維持在在二百五十文一石的水平上。這個估計也是相當不靠譜的。

別的不說,在很多明代的記錄之中,一個僕役不過幾兩銀子而已。很多百姓娶妻有兩三兩銀子就足夠了。北京的四合院也不過幾十兩銀子而已。已經有人抱怨,房價騰空,居大不易了。

所以白銀的價值還是非常高的,特別是在海外白銀還沒有大量流入之前,價值更高。到了明末才一路貶值。

所謂萬貫家財,算起來是銅錢,如果換算成白銀,也不過是萬兩,甚至還不足。

大明赤貧的百姓,很多人都沒有見過白銀,至於將一千枚銀幣掛起來的做法,不管是多土豪也不會做的。

周忱做恍然大悟狀,說道:“聖明不過陛下。臣這就去改。”

朱祁鎮說道:“既然如此,這兩淮的白銀送到京師,就在由戶部負責鑄造成銀幣,今後大明皆用銀幣,暫且可以用銀。將來再說吧。”

周忱說道:“是。”

朱祁鎮說道:“從今之後,寶鈔朝廷不再發行,摺合給百官的寶鈔,全部放銀幣。此爲定製。”

周忱說道:“臣代京城百官叩謝陛下。”

朱祁鎮說道:“這些年苦了百官了。這事情朕也知道,只是朝廷而今財政困難,今日得了這一筆橫財,纔敢如此,務必讓百官知曉朝廷苦衷。”

楊溥心中暗道:“如此一來,滿朝上下,敢說鹽商一句好話,都會被羣起而攻之了。陛下輕重拿捏十分合適。”

大明俸祿微薄,這一件事情,似乎被傳爲真理了。但是總體來說,太祖皇帝也不是那一種一定要餓死百官的皇帝。

他非常務實。

百官中最小的官吏九品,乃至於不入流,在他的安排之下,其實也足夠養家的。當然了,不高也是事實。

但是大明官員的俸祿,是怎麼樣一步步到了絕對不夠用的地步。

首先,就是寶鈔。

就好像是朝廷用擦屁股都嫌硬的寶鈔向竈戶收購鹽一樣,朝廷也用這東西代替了官員一部分俸祿,據說一陣子是全部代替的,後來寶鈔不值錢了,變成了一部分寶鈔,其餘的錢糧。

而正統年間,就是這個局面。

但是寶鈔乃是大明法定貨幣,即便全天下都知道寶鈔不能用了,但是朝廷決策上寶鈔依舊是錢,哪怕民間一兩百貫寶鈔只能換幾百銅板,但是在朝廷計算之中,一貫寶鈔就是一千銅錢。

這種情況下,大明官員本來不高的俸祿硬生生被打了折扣。

至於後來官員排場越來越大,開銷大增,白銀大量流入,連白銀都不值錢了,物價騰高,洪武年間定下的規格,能適應得了,纔是怪事。

所以,朱祁鎮這個命令,一方面固然是想讓寶鈔冷處理,朝廷不說廢,但是從此朝廷不再用,不出數年,這寶鈔就會推出流通領域。

其實而今也差不多全部退出了。

另外一個方面,也是爲百官,特別是京官一次普遍性的加薪。

宣宗皇帝在的時候,就意思到百官尤其是京官俸祿太少,畢竟地方官還有一些外快,但是京官沒有的。

宣宗皇帝當時也想過加薪。但是最後不敢輕易改變祖制,不過,宣宗皇帝的做法,是不加工資,加獎金。

於是乎,朝廷過節,朝廷發獎金,打勝仗,朝廷發獎金,乃是太子降生,朝廷發獎金。

有時候大筆一揮,就是這些京官一年的俸祿。

宣宗駕崩之後,太皇太后是比較摳門的。之前愉快發獎金的日子,就此遠去了。

但是這問題依然存在。

在祖制上,朱祁鎮也不敢輕易動手,也就學着宣宗皇帝,打補丁而已。寶鈔換爲銀子。也不過是恢復到了洪武年間的水平。

總體來說,從洪武到正統年間,大明是一步步恢復過來了,各種基礎物價是一路走低的。所以,朱祁鎮估計如果將寶鈔全部換成銀子,大明官員的購買力,應該比洪武年間要寬裕一點。

這一次調整之後,今後很長一段時間,朱祁鎮就不準備動了。

楊溥說道:“陛下有意鑄錢,只是有一件事情,卻要處理好,就是如果這鑄錢之事,全部給了戶部,那麼工部寶泉局,該如何是好?”

朱祁鎮一聽這纔想起來。大明有兩個鑄幣機構,一個工部寶泉局,一個戶部寶源局,其實他們兩個衙門負責的事情,都一樣,乃是鑄錢。

朱祁鎮說道:“今後工部就負責銅錢,戶部負責銀錢,兩者各不打擾,還有首輔,民間私錢之事,卻也要好好處置。”

說實話,朱祁鎮面對鹽商一千多萬兩銀子,眼睛都有一些發紅了。他深刻的做了檢討,那就是大明朝廷雖然沒有銀子。

但是並不代表民間沒有銀子。

只要朝廷對民間加強控制,這源源不斷的錢就過來了。

本質上,這一次鹽法變革,就是一場國進民退。

而朱祁鎮關注鑄錢,自然也讓錦衣衛做了一番調查,結果錦衣衛一口氣呈上來,不知道多少個版本的正統通寶。

朱祁鎮立即對這種敢作鑄私錢的人另眼相看了。自然想在這上面下刀。

楊溥說道:“陛下,這鑄私錢一事,朝廷向來是不管的,而且鑄私錢,不比私鹽,私鹽之事,只需拿住鹽場,就能做到首尾,一舉擒獲即可,但是私錢卻遍佈天下,隱於深山之中,實在是不好捉拿。”

“而且天下頻興大案,天下人如何看陛下?”

朱祁鎮聽了,說道:“先生之意,朕明白了,不過今日下詔,重申禁鑄私錢之令,重則論死。”

楊溥說的其實是兩件事情,一個是行政成本。

這一次兩淮鹽案,之所以這麼輕鬆,就是因爲販賣私鹽,不可能不與政府勾結,否則他們的私鹽哪裡來的。

但是鑄錢就不一樣了。

不管是私自開礦,還是用銅器鑄錢,從來不是什麼高科技,他們私下做來,又有誰能知道?

如果滿天下的追查,且不說派出多少人手,即便派出人手之後,就能查清楚,要知道在各地敢鑄私錢的,都是一等一的坐地虎。

就是二十一世紀,不是還有人敢弄央視的記者,而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即便是錦衣衛,又是老幾

直接殺了埋進深山之中,又有誰知道啊?

即便朝廷追查下來,他們未必不敢佔山爲王當土匪。

要知道,本朝剿滅的土匪,有很多都是傳承數百年,所以這土匪窩傳承比皇帝時間都長的,也不是沒有的。

即便正統年間的大明國力強盛,也是不可能禁絕土匪的。

第二,就是朱祁鎮在民間的聲譽。

畢竟百姓也好,士林也好,喜歡都是仁君,君不見宋仁宗在西夏上面打得多慘,但是即便現在大家都還是很喜歡宋仁宗的。就是現在大家也都是喜歡一個仁慈的領導,而不是鐵腕的。

如果朱祁鎮一個大案接着一個大案的來,怎麼看都不是仁君的作派。

這種聲譽上的損失,看似不重要,但是在很多時候,還是很重要的,畢竟百姓是接觸不到皇帝的,他們能聽到的都是名聲而已。

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三章 孟瑛vs沐昂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