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要知恥

一時氣氛有些緊張,衆人好一會不說話。最後杜衍道:“四十前澶州誓約,本朝使節已經講得清楚,銀絹以助太后之費。時移事易,此一注錢是斷不可能再給了,北國欲重定誓約,此事便不能再提。不然,以後邊境再無安寧。”

劉六符看了衆人一眼,明白這一點是宋朝宰執的共識,沒有任何商量餘地。不過就此答應下來,他回去又無法交待,只好道:“此事以後再議,總能想出兩全其美的辦法。”

徐平道:“辦法已經告訴過你們,可以用銀絹買馬。每年三十萬銀絹不變,按市價你們賣馬即可。幽雲十六州本爲漢地,現爲北朝所有,雖非本朝之事,但恢復故土,卻是天下之義,朝野懸望。兩國議和,本朝已失大義,萬民嗟嘆。再白白給你們銀絹,朝廷如何面對天下百姓!兩國要和,就把話說得清清楚楚,不要妄想不義之財!”

此話一出,不但是劉六符怔住,就連其他宰執也怔在那裡。

山前山後十六州,宋朝自立國就志在恢復,契丹對此也是心知肚明。但在正式的交往當中,除非宋朝決意北伐,不然此事是不提的。領土爭端,最容易起紛爭。在兩國再次議和的時候,徐平把這件事明擺出來,一下子讓和談再無法繼續下去。

沉默良久,劉六符道:“相公,幽雲十六州,本國得自晉高祖皇帝,此事甚明——”

“石敬塘年納帛三十萬匹於北朝,你們一再要本朝每年三十萬兩匹銀絹,是以本朝爲後晉耶?以天子爲兒皇帝耶?學士,我話說明白,此事再提,河朔永無寧日!”

石敬塘向契丹借兵,不但是割讓了幽雲十六州,還答應年納帛三十萬匹,宋朝歲幣的三十萬匹兩銀絹實際上是從這裡延續而來。四十年過去,很多朝臣的說法,當時派曹利用去契丹議和,真宗皇帝伸出了三根手指,是覺得可以三百萬,最後談到三十萬讓他喜出望外。這只是爲了面子的遮掩之辭,實際契丹延續的就是始自後晉的三十萬這個數字。宋朝延續兒皇帝石敬塘的歲幣,實在太過丟人,編了些故事出來。現在實力改變,徐平把話挑明瞭說,再提這三十萬銀絹,就是契丹把宋朝當兒皇帝,只有打到底了。

時機不合適,十六州可以暫時置之不理,契丹再糾結三十萬的銀絹,那就只能打,誓約不可能再立。這是宋朝君臣商量過的最底線,不過徐平在劉六符面前直接相告,不再找各種藉口。現在就是比拼國力定和約,任何說辭再無意義,斷掉契丹的僥倖心理。

劉六符知道此事再無挽回餘地,一時不語。過了一會,才苦笑道:“相公,此事縱然你們不許,也無需如此直率。話說到這裡,我回朝稟奏,都不知道如何開口。”

徐平緩緩道:“子曰,匿其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幽雲十六州就在那裡,天下百姓就是要恢復故土,此事人人心知肚明。爲百姓計,不欲起刀兵,是以兩國要盟誓立和約。爲了議和,把這天下之怨避而不談,是爲匿怨。匿怨議和,吾等豈不羞恥!”

劉六符張了張嘴,終究沒有說出話來,坐在那裡滿面尷尬。杜衍等一干宰執,也都沉默不語。過了一會,衆宰執纔回過味來。銀絹不給了,是因爲現在宋朝軍事上佔上風,當然不可能再花錢買平安。以前不提的收復幽雲十六州這次明確提出來,是佔住大義,讓契丹明白,兩國議和宋朝是做出巨大犧牲的。把兩國領土糾紛暫時放到一邊,宋朝是要讓自己的百姓失望的。失民心,這可是巨大的政治讓步,契丹再提其他條件就不用議和了。

談判時道義很重要,佔住大義的一方,會有一定的心理優勢。道義上讓步了,經濟和軍事上就不可能再讓,徐平把契丹通過議和獲得經濟好處的路徹底堵死。

與契丹相比,宋朝有經濟上的優勢,通過平等貿易,這種優勢會擴大。契丹無法離開宋朝的絹帛等貨物,山前幾州的絲綢紡織業還很落後,無法滿足國內需求。反過來,契丹沒有宋朝必須的物資,特別是滅党項收復河西地區就更是如此,貿易對宋朝可有可無。

徐平一直在提醒劉六符的,現在是契丹求着宋朝議和,如果他還沒轉變過思想來,那回去想明白了再來談。正在進行軍制改革的時候,宋朝確實還沒準備好北伐,但攻不足防守是有餘的。不議和無非是斷絕貿易,在邊境地區對峙而已,宋朝已經準備好了。

條件合適,徐平不介意重定誓約。保持邊境和平,同時進行雙邊貿易,兩國再次進入一個平穩發展的階段。兩國的經濟差距會越拉越大,早晚有一天,貿易會讓契丹國內難以爲繼,他們還是要撕毀誓約。那個時候,戰爭就水到渠成了。

劉六符沉默許久,拱手道:“相公說的也有道理,匿怨而友其人,夫子不恥,我等又何必如此。不過,貴國公然宣稱有意燕雲,人心難安。此事如何,我要回去稟奏。”

徐平點頭,臉上露出笑意:“此是人之常情,如此大事,學士難一言而決。好了,公事便就如此,候學士北返,得了旨意兩國再議。學士南來,路上辛苦,不必急着走,在大名府住上些日子,讓我等盡一盡地主之誼。”

杜衍出了一口氣,也對劉六符道:“相公說得有理,學士不必着急離去。大名府不比開封城,不必講虛禮,我們輪流作東,談經論文,豈不美哉。”

劉六符也不想急着走,契丹確實是急着要定誓約,動不動點集幾十萬兵馬,這樣折騰下去,不用兩三年契丹就無法撐了。宋朝的意思,劉六符派人送信回去就是,契丹決定了應對辦法,無非是再派一個使節來好了。劉六符正榜進士,詩文精通,在契丹能夠坐在一起議論文學的人太少。來了一趟宋朝,這麼多文學大家聚在起,是個難得的機會。

一邊陪伴的富弼道:“北京晏留守傳了話來,過兩天欲要宴請學士,此等盛情,學士萬莫推辭。學士不如便就在大名府住些日子,靜候國內消息如何?”

劉六符順水推舟:“如此自然是好,只是打擾諸位。”

徐平道:“常聽人言,學士是北國一等一的文學之士,有此機會,正該交流切磋,何來打擾之說。行朝公務不似京城繁忙,最近天氣又涼爽下來,正好與學士親近。”

杜衍等人也一起幫着說,讓劉六符暫時留下,等契丹國內的消息。

劉家作爲燕地四大家族之一,劉六符對契丹的忠誠自然無疑義。不過,他終究是個漢人,又是個讀書人,內心深處對宋朝沒有敵視的態度,是真正當成兄弟之邦的。特別是在契丹難找談論文學的志同道合之士,到了宋朝與衆多文學大家坐在一起,在他看來是個難得的機會。現在大名府裡,頗有幾個他視作偶像的文學大家,很想見一見。

第267章 一定要查清楚第21章 歐陽修的疑惑第169章 砲擊軍營第151章 論事不得論人!第174章 公事公辦第238章 天聖寨攻防第76章 那些同年第36章 折騰契丹第225章 四輪馬車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7章 我做好人第202章 兵臨城下第186章 有錢人第113章 赤子與行者第188章 開戰第73章 地方反應第115章 徐昌聽到的消息第188章 怎麼還是如此!第40章 炸山第209章 階下囚第278章 興靈路經略使第59章 民間亂相第113章 教閱第129章 重貶第259章 前途未卜第282章 桑懌歸來第22章 大秦國故事第192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上)第144章 機動利器第221章 廢折支,發實錢第70章 兩個榜樣第145章 自殺的晉州進士第35章 食物和酒第25章 對決第61章 按戶配炭第15章 久違的京城第96章 有錢萬事皆順第18章 種士衡第157章 塵埃落定第128章 用纔不用德第56章 城狐社鼠第102章 首告第28章 意外之喜第112章 行者徐平第102章 何以道理最大?第157章 花紋不甚美第22章 新米第20章 定計第62章 劉員外第65章 離開河陰第161章 有樣學樣第129章 新場務第80章 契丹的壓力第42章 動盪第84章 三衙改制第236章 狂徒第133章 矛盾第293章 敕勒川第192章 豪客購物團第19章 宣詔使臣第31章 造紙第4章 許願第91章 你只管去做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326章 要交給你了第271章 惡劣至極一點說明(前面誤發收費章節報歉,補償方法見內容。)第23章 誥命第1章 宰相第17章 新的產業第124章 我是你們學不來的第89章 搶佔要地第151章 新市場第67章 選擇第145章 自殺的晉州進士第175章 農事八字第13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中)第275章 驅虎吞狼第61章 官吏鬥法第82章 祭奠續第129章 山雨欲來第96章 三司刻書局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252章 詭異的格局第159章 堵塞的海路第58章 說不到一塊第26章 慶祝第38章 與陳堯佐的分歧第211章 困獸之鬥第36章 手舞足蹈第251章 多爭堂除第210章 札付兩路第36章 洞房花燭夜第122章 白髮浪蕩才子第59章 夜戰(下)第45章 扶你上馬可好第60章 新的門路第81章 臭味相投第114章 千古佳對第13章 治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