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〇一章 工業

從月面發射火箭,投送幾千噸載荷到遠日軌道,這只是最近十年來,“吳剛”基地進行的許多大規模航天活動之一。

在蓋亞表面,“混沌”的建設如火如荼,而在遙遠太空,“盤古”規劃的月球基地也逐漸發展起來,規模不斷擴大,並在1523年越過“臨界點”,實現了各門類物資的自給自足,不再需要蓋亞的補給。

今天的月面基地,佔地面積超過一百平方公里,深入到月球以下幾公里。

既然在月球表面立足,甚至於,建立起一整套能源、冶金、化工、微電子、航天產業,人類文明已擴張到月球,開採月球資源也變得順理成章。

但是,與早年間的預想相比,月球資源的丰度,則與蓋亞表面相去甚遠,更有一些元素極其缺乏,就連曾被人類寄予厚望的“氦三”,原本打算用於可控核聚變的物質,也任憑其散佈在月面,無人問津。

月球表面的“氦三”,並非天然形成,來自於太陽物質的噴射。

這一天文現象,在蓋亞表面其實也有,畢竟行星自身沒有生成“氦三”的條件,只不過蓋亞有大氣與磁場屏蔽,富集度太低。

今天的月面基地,各類工程機械、產業配套,在資源採掘、提煉與加工方面有很強的實力,卻一直沒動“氦三”,原因自然是人類的可控核聚變研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甚至於已基本放棄了這一方向。

不是科學家們氣餒,而是這一技術,在今天就算真的開發出來,也未見得會像舊時代無數人暢想的那樣,給人類世界帶來天翻地覆的劇變。

能源,在人類文明,始終扮演極其關鍵的角色,這一點並毋庸置疑。

甚至於可以說,人類利用能源的方式、規模與後效應,決定文明的發展水平及走向,但這是否就是說,一旦可控核聚變突破,人類文明就可以自然而然的開啓新時代,甚至於像舊時代的幾次工業變革那樣,引發社會劇變呢。

變革,當然會有,然而在資產主義框架內,一切既有的生產關係與社會架構,卻不會有任何變化。

這一點,早在與專家、學者座談時,阿達民就說的很明白。

他勸誡研究者們,不要對這一技術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擯棄舊時代的妄念:

“人類,一旦掌握可控核聚變,就可以獲得近乎免費的無窮無盡之能源,進而實現社會、文明的極大飛越;

這是舊時代許多研究者,乃至民衆,都曾經有過的念頭。

不過在今天,我們則必須、且應該已經認識到,這只不過是一種虛妄的空中樓閣。

持這類觀點的人,在舊時代,的確爲數不少,論據則是基於人類近現代的幾次工業變革,認爲一旦能源出現重大突破,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必定飛越,進而帶來整個人類社會面貌的巨大改變。

但即便在當時,一個合格的海因裡希主義者,也不難發現其中的謬誤。

進而,清醒的意識到,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會如何決定‘可控核聚變’與‘人類社會’之間的聯繫。

認爲人類社會的一切,都取決於生產力,而生產力則單純的取決於科技、特別是能源的開發利用,對這類人,學術上的稱呼是‘唯生產力論者’,而我個人,在很多年前就更習慣稱其爲‘工業黨’。

唯生產力也好,工業黨也罷,關於可控核聚變這一點,究竟錯在哪裡?

這裡,我們並無須再重溫一遍,可控核聚變是如何的難以實現,這與今天的討論毫無關係。

不妨架空設想一下,如果這種劃時代的能源技術,真的出現在舊時代,會不會徹底顛覆既有的社會體系,乃至帶來人類文明的劇變?

答案是‘不可能’。

即便不考慮IT大潮,會引發劇變,答案依然會是不可能。

當然,今天在座的各位,想必都清楚,人類文明不可能如‘工業黨’們設想的那樣,生產力持續發展,社會架構卻裹足不前,甚至在邁向星辰大海時,仍充斥舊時代的那一套陳規陋習,‘艦長’,‘軍銜’,‘晴人’乃至‘種羣歧視’;

那場面,何其荒謬,正如人們簡直無法想象,一個技術上已邁進工業時代,卻仍保有原始社會狀態的文明,會是什麼樣子。

這種突兀,歸結到一個斷言:

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必然與同時代的生產關係,大致匹配。

今天,蓋亞淨土的存在,就是這一客觀規律的生動具現,當人類文明發展到信息技術時代,科技的空前發達,必然導致文明接近奇點,今天你我所見的這一切,某種程度上,完全可以說是文明變遷的某種必然。

但是反過來,即便‘可控核聚變’真的實現,對人類社會而言,也不會衍生出一場顛覆性的巨大變革。

‘細節是魔鬼’,這句話,正適合用來形容它。

可控核聚變,從設想出的第一天起,就被人類視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論證過程也可以很簡單:

按聚變材料——氘在海水中的含量,一升海水中所含的氘,如果全部提煉、完全聚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三百升汽油的燃燒熱,而以蓋亞海洋的體量之龐大,與1:300的比例,必然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試想一下,倘若人類的眼前,有容量相當於蓋亞海水總體積三百倍的巨大油庫,以其現有的認知來判斷,認爲這簡直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似乎也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是否也可以做一同樣的表述:

在蓋亞公轉軌道上,每一平方米的太陽投影面積,一年之中,接收到的光輻射能量高達31,536,000焦耳,若以百分之三十的光伏模組,將其轉變爲可利用的電力,則這些電力蘊含的能量,同樣相當於三百升汽油的燃燒熱。

在太空中安置光伏模組,一年下來,也可以有三百升汽油的能量到手。

與看似高大上的可控核聚變相比,太陽的光輻射,能量密度也十分可觀——注意這還是在一點五億公里的遙遠距離上。

第二九二章 反抗第五十六章 監控第七三九章 人均第八一八章 傳送第一七八章 差距第十三章 沾染第二一六章 手套第四二六章 人文第二一四章 標準第一六八章 抹除第九十一章 追蹤第六三七章 罐頭第九五七章 平行第一九二章 安全第七八八章 殘疾第四六二章 沉湎第一一三章 大廈第六一〇章 海軍第三十六章 工具第一八九章 艾米第七〇七章 規劃第二八六章 文學第八七六章 潮汐第四二七章 規則第六二二章 機車第五十六章 監控第三一四章 管制第九十六章 低潮第六三九章 破竹第一九七章 城區第七二七章 學習第一〇三章 請教第八四八章 探討第八四四章 深遠第七〇五章 箴言第五九四章 投降第六九七章 規劃第二六一章 需求第三八八章 東西第九十三章 大戰第三七七章 攔截第三九二章 備份第三〇六章 對策第七三〇章 興衰第二七五章 鐵路第七〇六章 全境第二二七章 價格第四十九章 錢財第五一九章 四戰第八五三章 現實第四五三章 分析第八章 無限第七章 生命第五二三章 盤桓第八三四章 持續第五八六章 痛恨第五七五章 廢物第六七三章 染指第五二〇章 推進第一三九章 留言第三四一章 三元第九六一章 未來第一六〇章 身份第一六六章 流動第二七三章 產業第三三一章 做夢第四三四章 庫房第二八一章 活動第七十章 遷徙第一四三章 孤島第八六四章 浩渺第八六九章 極限第一九四章 心理第五三二章 牢記第四十二章 準備第八五九章 過去第八四九章 選擇第三四七章 造訪第八三七章 快樂第七九四章 皁色第四九九章 存儲第五二六章 警惕第五二二章 要塞第四一一章 出局第五〇〇章 陰雲第二八六章 文學第三八〇章 度日第八〇四章 虛擬第八五八章 嘗試第五一八章 接觸第六一三章 替換第四五二章 地緣第五九七章 秉性第六二五章 輻射第三十六章 工具第二〇三章 律條第三一二章 暗鬥第三八五章 等價第三十二章 記憶第四八三章 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