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億條開房記錄成批泄露 個人隱私保護再上風口

(原標題:“華住”開房記錄成批泄露 個人隱私保護再上風口

出售華住旗下所有酒店數據官網註冊資料、入住登記信息、酒店開房記錄……”28日,一條數據出售帖在社交媒體中被廣泛傳播,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事實上,批量個人信息泄露事件近來並不鮮見,各機構數據庫早已成爲黑市中的“香餑餑”。在當下“隱私保護貴如油”的環境下,我們究竟還能爲隱私保護做些什麼?

近5億條開房記錄疑似泄露的背後究竟是什麼?

“每10個國人,就有一個‘住’客。”在華住酒店集團官網上,這樣的廣告宣傳語在首頁滾動播放,這與網帖中所“掛售”的1.3億人身份證信息“不謀而合”。

28日凌晨6時,某中文論壇中突然出現一條題爲《華住旗下酒店開房數據(漢庭桔子全季等)》的數據出售帖。在該帖的出售數據中,包含姓名手機號郵箱身份證號網站登錄信息約1.23億條;包含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約1.3億人身份證信息;包含姓名、入住時間、離開時間、房間號、消費金額等開房記錄約2.4億條。上述信息的打包售價爲8比特幣或520門羅幣(約合人民幣37萬元)。

爲了取信買家發帖人還“附送”了約3萬條的樣本數據,供買家覈實。有媒體對樣本數據進行抽樣比對後發現,該數據與真實信息吻合度較高。

網絡安全專家高天分析認爲,華住集團的開發人員將敏感信息數據庫上傳到了GitHub(該網站爲公開代碼託管庫,通常程序員將未完成的代碼上傳至該網站,以便日後繼續編輯),是導致此次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記者瞭解到,發帖人還聲稱,“如果權限不丟失,後續數據還可以免費發給已購買者。”截至記者29日15時發稿時,該帖的樣本數據顯示已有4572次直接下載量,但尚未有人完成交易。

華住集團28日發佈聲明稱,集團已在內部開展覈查工作,同時聘請了專業技術公司對網帖中兜售的相關數據進行覈實,並已向警方報案上海市公安局長寧分局亦於同日發佈通報,稱警方已介入調查。

今年以來,國內多家機構疑似發生數據庫泄露事件。6月13日,知名視頻播放網站A站(AcFun)遭遇黑客攻擊,數據庫近千萬條用戶數據發生泄露;6月14日,前程無憂數據庫195萬餘條用戶數據疑似泄露,但遭該公司聲明否認;8月1日,浙江省1000萬條學籍數據疑似泄露,樣本數據經覈實與真實信息基本一致……

網絡安全專家表示,當前隱私信息泄露呈高發態勢,這些個人信息可被不法分子用以實施精準詐騙,而諸如開房記錄等敏感信息外泄,則有可能誘發針對個人的敲詐勒索等犯罪行爲

是什麼讓機構數據庫如此不堪一擊?

在愈發頻繁的數據泄露事件中,機構數據庫安防力量薄弱、責任意識淡薄以及數據市場需求旺盛等因素爲大規模數據泄露埋下伏筆

——安防力量薄弱,防範意識不強。360互聯網安全中心發佈的《WannaCry一週年勒索軟件威脅形勢分析報告》顯示,去年勒索病毒爆發前夕,各機構有58天的時間可以進行補丁升級等安全佈防工作,但一些機構錯誤認爲自身隔離措施足夠安全、打補丁太麻煩,致使其最終遭受勒索病毒攻擊。

——用戶數據市場需求旺盛。隨着數字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刷微博、網購、線上理財等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根據用戶畫像進行精準信息推送就顯得尤爲重要。“好人用你的數據來給你推廣告,壞人用你的數據來對你詐騙勒索。”高天表示,用戶數據倒賣在我國已形成相對成熟的黑灰產,打包出售用戶數據的情況在黑市中隨處可見。

——數據流轉程序較多,部分企業責任意識淡薄。上海信息安全行業協會專委會副主任張威認爲,用戶數據在外賣、快遞等行業隨着商品同時流動,流轉過程較爲複雜,中間環節出現泄露的可能性也同時增加。張威表示,一些企業認爲自己並非互聯網行業主要參與者,不會成爲被攻擊對象,因此在用戶數據保管上沒有做好安全措施,最終導致大批量用戶數據泄露。

——外部監管尚未有效落實。記者在梳理近來發生的用戶數據泄露事件後發現,除今年年初部分金融機構因違規出售用戶數據或瞞報虛報數據被處罰外,鮮見其他處罰案例。大部分機構在涉嫌數據泄露後以“一紙聲明”的形式撇清關係,後續調查結果也未向公衆披露,間接導致行業內對用戶數據保護氛圍惡化。

我們還能爲隱私保護做些什麼?

“成立專門負責個人數據保護的獨立機構,配備專門人員來執行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行爲的查處工作。”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建議,獨立機構應不僅打擊涉及違法犯罪的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倒賣行爲,還應將尚未達到犯罪標準的買賣行爲納入社會徵信體系,讓公民個人信息成爲誰都不敢觸碰的“高壓線”。

張威表示,“華住事件”折射出一些機構在數據保護的內部架構上出現問題,沒有按照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的相關要求進行內部管理。張威建議,擁有海量數據資源的企業和政府部門應該配備專門的數據安全團隊,參照網絡安全法和等級保護要求來保護用戶數據。要徹底摒棄“我不是互聯網平臺,數據保護與我無關”的心理,在發生網絡安全事件時要及時向主管機關報告,切實落實網絡安全主體責任。

“沒事不要隨便掃二維碼,不要爲了幾塊錢的蠅頭小利去填寫自己的個人信息。”360首席反詐騙專家裴智勇表示,一般用戶在保護自身信息時同樣要保持清醒,千萬不要有“反正現在也沒有隱私”的消極想法。

裴智勇建議,不要隨意在社交媒體或陌生網頁上留下自己的聯繫方式等個人信息,尤其是在朋友圈轉發的一些以低價甚至免費作爲噱頭的活動信息,切不可輕信或參與。此外,如接到能清晰報出個人信息的陌生來電,一定不要輕易相信,司法機關不會通過電話辦案,可直接將此類情況向公安機關報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