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開雜亂人生 她的過年不必大掃除 設計師的零雜物生活

室內設計師Phyllis換過6間房,一間比一間小而簡約,她說這是進化、也是淨化。(圖/遊家桓攝)

踏進Phyllis家中,舉止不由自主變得小心,脫下的鞋子拎在手上落地衣服不敢隨意披在椅背,就怕留下一點污漬。倒是她淡定的說,「儘管弄髒、弄亂。」畢竟散場後,她就會把整個家「還原」。

Phyllis是室內設計師。前年春天,她搬進淡水新家,至今仍維持像樣品屋日常用品冰箱寢具,到衛生紙包裝,一律白色系,營造俐落清爽的氛圍

這是她買的第6間房子。一般人坪數是越換越大,她卻從實坪46坪,到現在剩16坪。兩房兩廳格局,除了書房一隻小書櫃,沒有多餘的活動收納箱,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物品也都精準收納着,還保有留白美感

這是她的「零雜物哲學」。但別誤會,這與極簡主義不同,「否則,我的沙發上不會放6個抱枕。」只是物品減量至日常會使用到的分量,不囤積,但也不匱乏。

因實行零雜物,她的年節,沒有除舊佈新,也不必斷舍離。

Phyllis說,她每一天都在「反複製」囤積症母親人生。5歲時,父母離異,她與母親一起租屋,母親從事教職藏書龐大,加上退休後研究中醫及風水,家中雜物一度連冰箱都打不開,住所幾乎成垃圾屋。

「不只是現在,我小時候過年也沒在大掃除。」她童年的年節記憶,就是除夕夜與母親在混亂的家中,對坐吃泡麪,期待周邊餐館儘早開工。

31歲那年,舊家發生竊案,小偷從她房間破窗而入,她嚇得只敢睡客廳。而母親受驚嚇後,囤積症更變本加厲,「一週內,我的房間就被塞滿。」她忍無可忍,終於離家生活。

2006年,Phyllis買了人生第一間房子,母親同年因胃癌離世。她回憶,母親的巨量遺物進駐家中,加上有了自己的房子後,新傢俱也開始囤積。她意識到,自己將重蹈母親的覆轍

於是,她買了第一本收納書,開始清除母親遺物與自己的雜物,第一年丟掉400多本書、300多張CD及30公斤衣物。變賣那數百本書,換回了800元,「原來我用這麼大的坪數,裝了只值幾百塊的物品。」她開始以「坪效」檢視自宅,斷舍離也就更容易了。

「我越來越明白,我想住在一間簡約、容易打掃,只存在少量櫃體的房子。」13年來,每換一間新房子樣貌就更趨近她的需求。

現在,她連做家事都有SOP(標準作業程序):吸塵器吸地4分半鐘、抹布擦地12分鐘,「全部(家事)都在衣物丟進洗衣機後的47分鐘內完成。」家中也只有一套牀包,畢竟,一小時內就清洗完畢,何必要有備品

那當年母親的雜物呢?她說,現在只留下一件母親親手縫製的衣服,及一本留有母親字跡筆記本

「房間,是一個人內心的映照。」現在的Phyllis,過的是減法人生,嘗試事情一天比一天更簡化。房子就是她的修行場——「這是進化,也是淨化。」

商業週刊17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