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出血易磨掉軟組織 血友病患20歲就換「人工關節」

關節出血易磨掉軟組織,血友病患20歲就換「人工關節」。(圖/記者嚴雲岑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7成血友病患出血部位好發於關節,長期下來易使關節磨損變形,嚴重時更會影響行走功能,還曾有血友病患者年僅20歲,就需更換人工膝關節醫師表示,一般血友病患者多接受預防性治療,也就是出血後再打凝血針,但近年來推出的預防性治療,只要每週注射1~2次凝血因子,即可讓患者維持一定的凝血能力,降低自發性出血風險,保護病患關節不受傷害

血友病是一項遺傳性基因缺陷疾病,絕大多數患者爲男性,與正常人相比,血友病患者一旦血管破裂後,便會出血難止,導致傷口不易復原。血友病共分A、B、C三型,其中B型血友病爲體內缺乏第9凝血因子導致凝血異常所致,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截止至2014年,全臺約有174位B型寫有病患,其中男性佔了152位,比例約3萬分之1。

爲了讓血友病患者得到更好的照顧,健保署自2014年起將預防性療程納入給付,但仍有10%的患者用藥效果理想。2015年9月起,臺灣引進B型血友病的治療處方新藥,透過兩道病毒活性化製成「基因工程第九凝血因子製劑」,使感染風險降到更低,讓病友用藥安全更加無虞

▲三軍總醫院血友病防治及研究中心主任陳宇欽醫師。(圖/記者嚴雲岑攝)

三軍總醫院血友病防治及研究中心主任陳宇欽醫師表示,根據國外臨牀試驗結果受試者在接受新藥的預防性治療下,年度出血次數僅2次,其中有43%的成人在平均六個月的治療下達到零出血記錄,85%的出血事件皆能在1~2次的注射後獲得解決,且目前並沒有產生抗體案例傳出。

陳宇欽曾收治一名臺灣年約40歲的B型重度血友病患者,過去僅使用需求性治療,年出血次數高達46次,不僅飽受出血所帶來的疼痛,關節也因此磨損變形,行走不便且起身困難,更於2014年底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在醫師建議下,他於2015年9月起參加全球性在臺進行的第九凝血因子常規性預防處置臨牀試驗,至今近一年來未曾發生出血事件,且關節不適狀況大幅改善,終於擁有更自在安心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