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醫師告白:人人稱羨的長庚急診,爲何一年崩壞?

長庚醫院召開記者會說明急診集體離職事件。(圖/本報資料照/記者洪巧藍攝)

文/林怡廷 攝影/劉國泰

近來,全臺最大的長庚醫療體系很不平靜。至今累計約30位急診醫師的離職信,爲臺灣社會投下震撼彈,也引爆長庚建院40年來最大的管理危機。

制度難建立,卻在一夕間受破壞。

其實,長庚醫院是臺灣的急診先鋒;1989年即在急診推動「專科主治醫師制」;1992年成立急診醫學專科,這還比臺大醫院早一年、比衛生署將急診納爲主要專科的時間,早了6年。

「坦白講,我們過去還滿羨慕他們(長庚),」前急診醫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顏瑞升說。但他接着說,「但現在不一樣了」。

日前,長庚急診醫學部前任部主任陳日昌林口長庚急診醫學科主任鍾亢,則曾紛紛發表聲明指出,院方因急診虧損欲縮減急診人力人事懲處等問題,引發不尊重醫療專業的反彈。

長庚紀念醫院行政中心特助蘇輝成和幾位長庚急診醫師召開記者會澄清,「我們從來沒有因爲哪個科虧損要求它的發展和規模。」針對外傳,要縮減留院觀察牀的狀況,蘇輝成強調,並沒有要關牀,而是希望縮減滯留時間,但造成溝通誤會雲林長庚則是因應急診醫師離職的緊急狀況,先由內科醫師輪值,未來仍會尊重醫學專業、以病人爲中心。

但近日已激起「搶救急診」的呼聲,各大醫院的醫療人員無不在網路上挺身聲援

在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的午後,顏瑞升在日前接受《天下》專訪時,他戴着口罩,穿越滿是病人的急診區。剛邁入半百的他,是臺大醫院急診醫學科的首屆醫師,也響應着「搶救急診」。

他近25年的從醫生涯,幾乎和臺灣及長庚急診專科的發展史等長。

尤其,早年急診醫學仍未受重視,顏瑞升和許多醫師力排衆議投入,「大家都問,幹嘛選從沒聽過的科」,他說,「我想好好照顧那些在急診室的病人」。

顏瑞升看着臺灣的急診醫學,好不容易從零到有建立制度,但他憂心,長庚事件的衝擊,讓急診醫學退步,甚至是未來臺灣醫療崩壞的縮影,「我們公立醫院動得較慢,要轉型到良性循環較慢,要變成惡性循環也較慢;他們(長庚)動很快(好的也快,壞的也快)。」

到底急診專科的價值是什麼?爲什麼長庚事件需要關注?這又如何衝擊臺灣的急診醫療?以下是他的沉重告白:

一年多前,我會說,「長庚急診很好」。但現在狀況不一樣了。

過去,長庚醫院的急診制度完整;它是全臺灣最早建立急診專科的醫院,還找來加拿大籍醫師卜樂得(Bullard MJ)帶頭傳承歐美經驗;長期下來,他們的急診人力夠、醫師也受尊重。

從每年住院醫師的招生狀況就知道了,長庚永遠是最多人想去的醫院。例如,長庚急診要招8個住院醫師,可能來了30人;我們若招5個,也許來不到10人。

這幾年,他們還爲年紀較長的急診醫師鋪路;發展暫留觀察室部份時間輪值健檢,或多點時間從事教學、行政或研究,從第一線慢慢退居第二線。

因爲人的體力有限,而急診要輪夜班、壓力大;我是第一屆投入急診醫學科的醫師,剛滿50歲,這幾年已感受到體力變化,該想以後還能做些什麼。

學生就常問我,「急診醫師可以做到幾歲?」我和他們說,「還是可以做很久啊,臨牀工作少一點,教學研究或行政多一點。」

我們和長庚學了些制度,現在進入良性循環——有新血注入、慢慢茁壯,也留下像我這種年紀大一點的醫師。雖然收入少一些,但是我覺得很好,可以把經驗交給新醫師,這是最有價值的地方;長庚過去也是這樣。

但這重點在:醫院要能夠認同這樣的概念才行,但現在狀況不太一樣了。

例如,長庚傳因虧損,要縮減急診。

但單以虧損切割急診不合邏輯。因爲急診是一家醫院的價值,還支援了門診及住院;而帳面上的虧損,則牽涉了給付制度。但對醫療管理者來說,他們講求KPI產值,這和醫療本質衝突的。…(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26期)

【延伸閱讀】

伴侶差幾歲最棒?

■ 保證全體員工年薪200萬的公司 2年後又有驚人變化

白髮長不停?5招養出一頭黑髮

咖啡還是茶?在飛機上最好都不要

■ 要不要排隊吃一蘭拉麪?你可以這樣想......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