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有美軍駐防的韓國照樣煙硝四起 那臺灣呢?
▲日本對韓國發動的貿易科技戰有多重的戰術考量,它針對的不只是韓國,還有中、俄、朝與美國。(圖/路透社)
●雁默/自由撰稿人
從大阪G20至今一個月,韓國面臨了突如其來的外部衝擊,東北亞的擂臺參與者日、美、中、俄、朝、韓各自升高了緊張態勢,東海幾乎可說瞬間成爲東亞火藥庫。對臺灣而言,韓國不只是一個貿易與科技的競爭者,它還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美國在東亞勢力衰退中的盟友焦慮,以及美國自身的戰略矛盾,與國際現實。
基於歷史矛盾與現實需要,日本對韓國發動的貿易科技戰有着多重的戰術考量,它針對的不只是韓國,還有中、俄、朝與美國。拋開以修憲爲目標的國內選舉需要不談,日本在區域政治裡的焦慮,主要在於自身的存在感下降。
在朝核問題上被邊緣化,日本看到的是,韓國不斷加重自己在此國際熱點上的份量,以及美國提升韓國在美日韓同盟上的地位。美國在韓國部署既針對朝鮮,也針對中俄的薩德導彈,日本雖基於區域利益表明支持,但韓國戰略地位的提升,也是讓日本感受自身存在感下降的主因。
因此,藉由韓國以二戰歷史問題糾纏日本爲契機,安倍對韓國不採螺旋式升高緊張的傳統方式迴應,而採直接痛擊韓國命門的方式攻擊,從某種角度看,是將「朝鮮問題」轉移至「韓國問題」,一次拉高自身在區域內存在感的手段。韓國對此殺招,措手不及,半導體命根遭日本強攻而無招架能力,韓國除了向美國求助之外,其餘謀求國際干涉的舉措均無實效。
對在薩德問題上與中國修好的文在寅而言,降低美國對韓國的控制是較爲合理的戰略選擇,因爲緩和的朝鮮半島,纔有利韓國的經濟發展,而鑰匙在中國手裡。因此韓國對於美國圍堵中國的印太戰略「邀約」,始終採取模糊迴避態度。但是,隨着中美關係迅速趨於高度緊張,美國再加強了對韓國的拉力,安倍也順勢向川普靠攏,即便這個商人總統拿着高額的帳單,要求日本給付。
美國帳單對安倍而言,可不見得是壞事,因爲經過精算,如果花這筆錢可以讓日本重回東北亞戰略重心,不但能壓制在政經層面雙崛起的韓國,還能增加對中國,甚至俄羅斯的博弈籌碼。川普在G20前的訪日行中,強調了美日軍事上的親密關係,文在寅看在眼裡,也有恐遭邊緣化的疑慮。
於是,在美國軟硬兼施下,文在寅終於在G20中宣佈,「將推進新南方政策和印度太平洋戰略的協調合作」,也就是在印太戰略上向美國表示了妥協,叵料,日本在G20一結束就對韓國展開致命打擊。顯然,日本發動對韓貿易戰前,已經與美國有了默契,加大壓力,聯手逼迫韓國「歸隊」於圍堵中國的陣營,使得韓國向美國的求助被冷處理。
▲▼日韓,日本,南韓,國旗,日韓國旗。(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對日本而言,一箭雙鵰,對韓國而言,卻是四面楚歌,因爲一方面不得不向美國求助,另一方面,親美步伐一旦加大,中俄朝的壓力又會直撲而來。果然,中俄展開在獨島(日本稱竹島)的聯合巡航,韓國戰機開砲示警,宣稱在該島有主權的日本也加入了這場空中派對,並指責韓國侵入「竹島」。四方亂斗方酣,朝鮮隨後也再次試射導彈上了擂臺,據聞,朝鮮將不出席8月2日在曼谷舉行的東盟區域論壇(ARF),與美國國務親蓬珮奧的會談告吹,讓朝核問題再度陷入迷霧。
而此敏感時刻,也正好是美國國安顧問波頓訪問韓國的時間點,韓國正期望波頓協助解決日韓爭端。最有意思的是,波頓對日韓齟齬沒什麼興趣,而是要求韓國「分攤美韓防禦費用」給付「安保帳單」,以及「派兵至霍爾木滋海峽」加入美國的伊朗戰場。
美國,根本不甩韓國焦慮,只想藉機套利。
對美國而言,文在寅政府是一個有反美色彩的東北亞政權。有鑑於薩德導彈系統對韓國的經濟傷害,文在寅此前角逐總統的競選主軸之一,就是弱化「美國控制」,「要做一個能向美國說不」的總統。
對於G20以前吵鬧甚久的日韓爭端,在歐巴馬任內也不是沒有試着居中協調,但始終不得要領。川普在「安保同盟」內的日韓齟齬不感興趣,只想結清帳單,而這份帳單,被日本當作解決外交困境的槓桿,不但阻礙文在寅的半島統一夢,也間接協助美國印太戰略的陣容保持完整,以確保中日外交關係的平衡感。
在美日韓與中俄朝對抗的兩邊,韓國是目前全球「選邊站」壓力最大的國家,文在寅該怎麼辦?
在韓國內部,長期有着親美與反美兩種聲音,襯在這聲音後的低音就是「反朝」與「親朝」,每當遇到「中國製裁」或「美國製裁」的關節,這兩種聲音就會相互對撞,而也只有經濟考量能平衡這兩端的聲量。
▲一位南韓大學生在日本企業總部門口抗議日本實施的貿易制裁。(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作爲「中間小反美」的政府,文在寅現下承受着國內親美派的強烈指責,遭抨擊眼光只放在兩韓統一,而忽略了美日韓安保的戰略重要性,使得韓國遭到孤立。事實上,韓國現下的孤立狀態,也不能忽略其「疑似親美」的態度,亦爲重要原因。換言之,東食不能,西宿亦不能矣。
作爲美國的東亞小老弟,日本展現了對韓國經濟的可能殺傷力,但文在寅的支持選民恐怕不能忍受對美日妥協的軟弱態度,而其對親美派最有利的反擊,就是「中國製裁」。美日兩國的民族性有一共同點,就是吃硬不吃軟,韓國人對此想必非常清楚,一旦在這次的戰役裡妥協,美日勢必軟土深掘,完全搗滅文在寅的統一夢,與朝鮮半島的經濟融合大業。
文在寅之所以執著於統一,乃因韓國未來的發展有賴於朝鮮半島的整合。須知,東北亞區域不像東南亞有許多國家可玩合縱連橫,或形成如歐盟般的巨型經濟體,因此,若遭孤立就是真正的孤懸。美日不樂見朝鮮半島統一,也是因爲統一的韓國將更難控制,所以他們看待兩韓,一如看待兩岸,分,則有利於美日,合則不利。
也就是說,即便韓國與臺灣看似是美國陣營裡的一份子,但永遠不被信任,因爲在他們眼裡,民族文化上韓國人就是朝鮮人,臺灣人就是中國人。
這個時間點對文在寅政府而言,有些動彈不得,因爲韓國正面臨即將到來的2020大選。對美日妥協是否會氣跑支持者,不妥協又是否會嚇跑經濟選民?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無論對美日或對中俄朝,表現軟弱必輸,因此對執政黨而言也未必不能化危機爲轉機,索性將矛頭完全針對日本,表現毀滅式反擊的姿態,以情緒動員選民支持。尤其,民間的反日情緒已經燃起火苗,文在寅藉此回頭壓制親美派的投降主張,也說不定能突破困局,反正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菲律賓的杜特蒂就是這麼做的。
韓國現下的煙硝四起,以臺灣的角度視之有很多的觀察點,最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外交手段是否還有效。外交官式的小國思維就是「處處不得罪」,但這種舊思維難以應付新形勢 —— 美國單邊主義與中美兩極對撞可能觸發的「新冷戰」。此背景極度壓縮兩面討好的外交折衝空間,「東食西宿」的成本較以往更爲高昂,未來想與兩邊保持「等距」的難度極高,即便維持一時的風平浪靜也難以持久。
如果連有美軍駐防的韓國都煙硝四起 臺灣呢?
轉頭看臺灣。臺灣的處境非常特別,特別之處並不在於經濟高度依賴大陸,安全高度依賴美國,畢竟許多國家也是如此,如「五眼聯盟」裡的澳洲與紐西蘭。特別之處在於,臺灣與美國陣營裡的要角全無邦交,一旦成爲火藥庫,沒有任何非邦交國家有義務協助臺灣維持現狀,畢竟這些要角在國際上一致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因此即便兩岸發生軍事衝突,這些國家都不會出兵援助臺灣,而會向中國大陸討好處,索要高額「封口費」。
韓國是美國亞洲戰略要角,有美國駐軍,並且與美國陣營成員皆有邦交與綿密的貿易關係,但薩德歷史告訴我們,一旦韓國多賣一點自主性給美國,就要面對難以承受的經濟重創,美國與其盟國不但不會幫助韓國維持經濟現狀,還可能會落井下石,「安保帳單」也猶如無底洞。
因此,你若對安全問題十分在意應該瞭解,兩岸關係的重要性還大於臺美關係,畢竟連有美國駐軍的韓國都無法「抗中」,而美國的保證也相當不穩定,一切端視華盛頓的當下利益爲何,並不是做了馬前卒就永保安康。且重點是,美國連安全保證都沒給臺灣。
兩岸溝通管道很多,選擇做與不做而已,靠美國還不如靠自己。至於溝通前提,所謂「一中」基礎有人不愛,但中華民國憲法清清楚楚,兩岸本來就是「一中」,現在還是,不承認只能修改憲法,但美國不準。
只有不甩美國纔可能打破「一中」。因此既親美又排斥「一中」,本身就是矛盾。韓國亦然,既親美又想統一,亦是矛盾。
不能統一的問題根源在美國,不能獨立也是。
►分裂躁動的綠營與「工具人之死」►蔡英文還能撿到幾把槍?
●本文爲讀者投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