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地方疫苗政策吵翻天 陳秀熙籲:停止意識形態之爭

臺灣大學公衛系教授陳秀熙。(本報資料照)

本土疫情居高不下,疫苗需求若渴,但國內研發與海外採購皆挨批過慢。臺大公專家陳秀熙表示,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第5條,疫苗接種及儲備防疫藥物中央權責縣市難自行購買並施打疫苗,如今爭議頻傳當中存在諸多誤會建議透過中央地方全國防疫會議提出需求與溝通,停止政治口水戰,跳脫意識形態,共同投入防疫工作

南投縣長林明溱近日呼籲中央,開放地方縣市政府大陸購買BNT輝瑞疫苗,隨即遭到砲轟。對此陳秀熙指出,依照《傳染病防治法》第5條規定,地方無法自行購買疫苗,如此恐導致精準預防接種相關問題,「一個縣市買,不同地方打,其他地方政府會高興嗎?」

陳秀熙強調,對公衆來說,疫苗重要預防產物,並非商品,「這些事情,當中有誤會,大家很急,各自表述有立場」,因此建議地方與中央超越意識形態,理性溝通,但各方如對《傳染病防治法》第5條規定有質疑,也可討論是否跳過,並研議取代方案

至於國內疫情居高不下,陳秀熙提到,歐美等其他國家地區疫情還是比臺灣嚴重,我國得持續觀察變種病毒並研議防治策略,當中甚至包含觀察每個國家地區基因演化分佈,以此作爲標準,做好境外防疫精準策略,境內則必須加強監測與快篩,同時也務必做好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等NPI(非藥物介入措施)。

陳秀熙指出,本次疫情從萬華羣聚感染傳出,在於當中染疫民衆沒戴口罩,「原始感染情況好比鑽石公主號翻版」,指揮中心警戒延長到6月14日,考量到當日適逢端午節,擔心民衆連假鬆懈防疫,疫情恐再爆發,眼見國外不斷重複解封與限制解封,「要就一次犧牲到底,換取最小的損失」,每次都假期之後,都會出現羣聚感染情況,臺灣在沒有等到疫苗前,只能嚴防,否則下一波流行再爆發,染疫人數恐達上萬。

臺灣疫情進入第二波,卻面臨疫苗不夠的困境外國媒體甚至批評臺灣不打疫苗,陳秀熙直說:「國外媒體都誤會了」,在本次疫情爆發前,我國感染個案少,國人缺乏施打疫苗誘因,並非國外媒體認爲臺灣對疫苗感受性不高。而在國際疫苗分配工作上,會依照各國家地區疫情程度不同來分配,高危險地區當然優先獲得疫苗,如此邏輯延伸到國內,當前疫苗使用以雙北優先。

論及指揮中心的表現,陳秀熙坦言:「指揮中心不代表陳時中一個人」,民衆對指揮中心或陳時中的信心、忠誠度動搖,防疫會有很大的危險,「所有都是疫情導致政策,政策又會影響民心民生需求與經濟等反應」,如今臺灣爆發第二波感染,「就是有破口,否則不會社區羣聚感染」。不過與其爭論政治責任,當務之急還是地方、中央不分政黨、意識形態,針對防疫取得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