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有藉口了!空氣污染可致肥胖

深深吸一口氣,再緩緩呼出。如果你居住的地方空氣不好,這一次深呼吸很可能進一步拉近你與糖尿病肥胖症的距離。

中國北方肥胖率明顯高於南方

近日,中美研究機構的科學家發佈了一個最新的研究數據,通過小鼠實驗證明呼吸嚴重污染的空氣,將造成白鼠心肺和代謝功能紊亂,致體重增加。空氣污染更嚴重的中國北方地區,其肥胖率明顯高於南方。

雖然“稀薄”空氣可能導致你變胖這個說法聽上去可笑,然而某些令人費解的研究似乎表明這並非不可能。兩個人吃相同的食物,進行相同的鍛鍊,然而在幾年後其中一個人很可能增重,新陳代謝出現問題——而這一切主要歸結於他生活環境裡的空氣。

汽車尾氣和吸菸是主要的隱患

汽車尾氣和吸菸產生的微小顆粒會引發炎症,擾亂身體正常消耗能量能力。雖然短期效應微乎其微,但在人的一生中它足以導致某些嚴重的疾病——而這不僅僅包括與煙霧有關的常見呼吸道疾病。

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員孫清華(QinghuaSun)對實驗室老鼠進行的研究提供了最早的具體線索之一,它表明空氣污染的效應可能不僅僅表現在人體的肺。

居民發展糖尿病風險增加

爲了查明更多線索,他開始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培育實驗室老鼠,這些環境條件是不同大城市特有的。有些老鼠呼吸着被過濾的清潔空氣,而其它則呼吸着強烈的刺激性氣體,在高速公路旁或者繁忙的市中心人們經常會吸入這種難聞氣體。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孫的研究小組不斷的對老鼠進行稱重和各種不同的測試來研究它們的新陳代謝。

大約在10周後,產生的效應已經非常明顯。暴露在空氣污染下的老鼠體脂更多,大多數在腹部和內部器官周圍;從微觀角度看,吸入包含污染物顆粒的老鼠的脂肪細胞要大20%。此外,它們對胰島素敏感性有所降低——胰島素是一種發信號給細胞從而將血糖轉爲能量的激素——這是發展爲糖尿病的第一步。

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是罪魁禍首

這其中精確的機制目前還備受爭論,但後續的動物實驗表明空氣污染會引發身體內一連串的反應。據稱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是罪魁禍首——正是這種微小污染物塵埃導致了城市霧霾。當我們呼吸時,空氣中的污染物會刺激微小的肺泡,後者一般會運輸氧氣血液裡。結果,肺會加載應激反應,刺激我們的神經系統超速轉動。這包括釋放減少胰島素效力的激素,從胰島素敏感的肌肉組織裡抽走血液,以及阻礙身體嚴格控制血糖含量。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邁克爾·傑瑞特(MichaelJerrett)表示,這些刺激性微粒還有可能導致名爲“細胞因子”的炎症分子大量釋放到血液中,進而導致免疫細胞襲擊健康的組織。這不僅會干擾組織對胰島素的響應能力;隨之而來的炎症還有可能擾亂激素,並破壞大腦對食慾的控制過程。

“在污染地區長大孩子的肥胖率會增加2倍”

科學家們對兒童所受的影響尤爲關注,有些科學家擔心母親曝露在污染環境之中可能改變嬰兒的新陳代謝,使之更易肥胖。例如,哥倫比亞大學安德魯·朗德爾(Andrew Rundle)針對在布朗克斯長大的兒童進行了一項研究。他讓母親們在懷孕伊始就隨身攜帶一個小揹包,用來測量她們日常生活中所處的空氣環境質量。在接下來的7年裡,研究者對孩子們的健康狀況進行定期的監控。控制了其他影響因素(例如家庭財產和飲食)後,他們發現,與較爲清潔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相比,污染最嚴重地區的孩子的肥胖率達到前者的2.3倍。

與此同時,傑瑞特發現污染不僅來自戶外,也可能來自室內。他指出,孕期吸菸導致加州的兒童和青少年體重增速加快。“它會與空氣污染產生協同效應。”他說。換句話說,這兩種影響結合之後的效果是1+1>2。

“當霧霾籠罩時,胰島素抗性高血壓的發病跡象都會達到峰值。”

幸運的是,一些研究小組已經開始進行更爲細緻的研究,試圖爲我們提供更多的信息來填補空缺。密歇根大學的羅伯特·布魯克(Robert Brook)就與中國的同事們一起開展了一項實驗,針對北京的一組志願者進行了爲期2年的測試。他們發現,每當北京被臭名昭著的霧霾籠罩時,胰島素抗性和高血壓等問題的發病跡象都會達到峰值——這無疑提供了更加確鑿的證據,證明空氣質量確實會促使人體的新陳代謝發生變化。

可是要怎麼解決呢?

我想大家應該再熟悉不過了。例如,通過增加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的使用量來減少汽車尾氣。專家建議,還可以重新設計街道佈局,減少行人和騎自行車的人暴露在污染空氣中的時間。他還指出,作爲短期解決方案,可以爲更多的家庭、學校、辦公樓安裝空氣淨化器來過濾有害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