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項成果解決寧夏農業智能化瓶頸

標準化牛場,每隔一定時間都要對牛進行體尺測定。傳統辦法是先把牛綁上,再用捲尺等工具測量。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牛容易產生應激行爲,傷害到人。

難題怎麼解?

通過了寧夏科技廳組織專家進行驗收的“十三五”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重大項目――寧夏智慧農業關鍵技術集成應用與示範項目(以下簡稱智慧農業項目),其中研發落地的18項成果,有效解決了寧夏在肉牛養殖枸杞種植智能化方面存在的諸多瓶頸

“通過各項成果的應用,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生產管理效率。這就是科技的神奇力量。”10月29日,項目牽頭單位寧夏農業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農業物聯網中心)負責人紅豔說。

目前,智慧農業項目成果已在寧夏5個國家級園區的13家企業進行了示範和應用,部分成果在區外推廣。

系統能給滿地撒歡的牛測體

一邊是奔跑而出滿地撒歡的牛,一邊是嚴陣以待的相機和電腦。隨着牛從場地的一頭跑到另外一頭,測量即刻完成。

“我們的辦法是,先獲取牛的側面頭像,通過數據得到背面曲面,選中它的特殊點,就可以獲得體尺主要參數。”肉牛體重體尺非接觸式自動測系統項目負責人稱。

讓牛在自由自在的環境下測定體尺,進而推測它的體重,這項由農業物聯網中心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聯合實施的成果,在國內尚屬首次發佈。

據專家組介紹,與傳統人工測量相比,用新系統測量出的體尺,誤差不超過±2%,體重測量誤差不超±15公斤。

肉牛體重體尺非接觸式自動速測系統,只是寧夏智慧農業關鍵技術諸多成果中的一項。

國內首臺高通量土壤肥力機器人檢測裝置、國內首個枸杞田間數據採集自動巡檢平臺、標準化牛場牛糞智能清理裝置、自行精準施肥施藥一體機、無人機變量施肥技術、田間聲波驅鳥設備……從枸杞地到養牛場,各種“黑科技”各顯神通,爲寧夏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提供全產業鏈集成整裝服務

“智慧農業項目通過3年的研究和探索、無數次的實驗和實踐,累計實施4個課題,真的很不容易。”寧夏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處長徐小濤感慨。

近年來,寧夏圍繞農民增收,立足資源稟賦,突出發展優質糧食、草畜瓜菜、枸杞、葡萄“1+4”特色優勢產業。針對枸杞和肉牛的精準化生產需求,智慧農業項目應時而生,它立志於提供全產業鏈集成整裝服務。

智慧不智慧,關鍵看裝備

智慧農業項目聚焦智能化裝備融合技術,聯合北方民族大學、寧夏大學浙江大學研發了枸杞田間定向驅避蟲害設備、自行走智能化精準施肥施藥植保裝備、標準化牛場牛糞智能清理裝置等5大智能裝備。

數據採集及傳輸技術也是關鍵。

農業環境傳感器、高通量土壤肥力自動化檢測裝置、“地―空―星”三位一體多源信息獲取技術和高精度無人機定位方法等6大物聯網數據採集設備,成本低、功耗低、可靠度高、集成度高。

最重要的是信息服務“雲端”運用。

肉牛生產智能決策支持系統、枸杞全產業鏈大數據決策支持系統等3大數據決策服務平臺,寧夏智慧農業大數據指揮調度中心平臺、西電慧農―智慧農業成果交易雲服務系統等4大信息服務平臺,合力打造出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互聯網、雲計算等多個現代信息技術的智庫

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的又一生動詮釋

深耕產業,必結碩果

寧夏科技廳立項後,農業物聯網中心組織區內外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業,共同對智慧農業項目進行了研發實施。

“這是對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的又一生動詮釋。”徐小濤指出。

項目合作的科研院所中,既有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農科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浙江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大院大所,又有本地的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寧夏豐農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等助陣,強強聯手,優勢互補。

目前,一批智慧農業“黑科技”已全面落地應用,效果顯著

在枸杞基地應用的農業環境傳感器、枸杞田間定向驅避鳥設備、自行走智能化精準施肥施藥植保裝備等,能夠平均降低人工成本15%左右,降低枸杞損耗10%左右;在肉牛基地應用的低功耗廣域網牛舍環境高集成傳感器、肉牛體重體尺非接觸式自動速測系統、標準化牛場牛糞智能清理裝置等,時效提高了4倍,人工成本節約80%以上。

最新數字顯示,智慧農業項目的枸杞示範面積達6500畝,錄入並跟蹤肉牛4100頭,組織各類培訓500餘人次,先後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20名。

“智慧農業項目的實施將爲寧夏在種養殖方面智能化發展提供支撐,並助推全區農業向精準化、智慧化發展。”王紅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