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萬人染疫亡 川普驚世爭議留青史

美國疫情嚴重,圖爲戴口罩民衆行經紐約時報廣場第七大街。(美聯社

4年前就職時,美國前總統川普在演說中承諾將結束美國「浩劫」,但當任期畫下句點,檢視其國內外政策卻充滿爭議,且加劇美國政黨政治兩極化。1月6日美國國會大廈暴亂,衆議院通過二度彈劾,更令川普任期尾聲蒙塵。而就在他任期最後一天,美國新冠肺炎死亡數破40萬人,甚至連離開白宮,也創下唯一未完成前後任交接的先例

川普任內改變美國政治進程,政治遺產仍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內政方面,川普最持久的政治遺產無疑是對聯邦最高法院的影響。他任命3名終身職大法官,使最高法院保守派自由派大法官比例變6:3,這可能影響少數族羣面臨的問題、生育權利醫療保健移民勞工政策等。拜登在就任總統當日將發佈12項行政命令,逆轉川普政策遺產。

另值得一提的是減稅政策。川普2017年底簽署法案,將公司所得稅率永久性從35%降至21%,這對美國富人和大企業福音。但減稅將使美國赤字10年內增加1.9兆美元,在保守派着眼削減社會安全網項目平衡預算之際,美國最弱勢族羣可能付出代價。

外交方面,川普常「不按常理出牌」,高舉「美國優先」,接連毀約退羣,挑戰長期的外交規範。2017年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還單方宣佈退出《伊朗核協議》,將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並試圖與北韓獨裁者金正恩發展外交關係

此外,川普承諾廢除並重談與他國間的貿易協議,成功終結追溯至柯林頓時期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以《美墨加協定》(USMCA)取而代之,其中包括更新勞動保護條款和環境條款,就連川普宿敵都承認比舊協議好。

此外,川普引發美中貿易戰,給企業帶來不確定性。這場美中貿易衝突,並在各領域擴散,川普推出的打擊舉措之多,力度之重,兩國只差未爆發軍事衝突,川普將美國長達40年對中「接觸」政策轉爲「競爭」乃至「遏制」,這便成了他最主要的外交遺產。

川普在抗中過程中,大打「臺灣牌」,包括簽署友臺法案、軍售臺灣、派遣官員訪臺、邀臺灣參加美國主導的雙邊或多邊會議等。卸任前的美卿蓬佩奧9日直接宣佈,取消美臺官員接觸「自我設限」。這些動作未必能改變拜登對臺海兩岸政策,但卻增加新政府在調整對中政策上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