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名學生在海拔1800米的學校 寒假時間由天氣決定

57歲的鄉村教師姚禺礽開始發這學期的期末考卷。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張試卷。這所學校的全部學生到齊了,埋頭安靜答題,偶爾咬咬筆尖略作思考。甚至能聽到教室外大片雪花飄落到窗臺上的聲音,還有冰凌從房檐上掉下來,“啪”一下跌碎的聲音。

室外白雪皚皚,零下4攝氏度,教室裡並不感覺到冷,兩臺油汀努力散發着熱量。

考試結束後,他們的假期就開始了。海拔1800米的巫溪縣文峰紅池小學,是該縣最高的學校,也是全市第一個舉行期末考試,和第一個放寒假的學校。

12月20日,三名老師和七個學生迎來了長達兩個多月的寒假。

天氣決定寒假天數的學校

時間回到期末考試前三天。

“這個溫度,雨一下,晚上風一刮,明天準會下雪!”當了27年鄉村教師的紅池壩小學語文老師向翀篤定地說。果然,第二天一早,還沒起牀就聽到“咔嚓”的聲響,那是樹杈被積雪壓斷髮出的聲音。宿舍窗外銀裝素裹,冰清玉潔,宛如童話世界。教師宿舍在教室樓上,堆着教具等辦公用品,推開窗就是遠山和樹林,可是名副其實的“山景房”。下過雪,就變成“雪景房”。

紅池壩雪景出了名的美,不少遊客大老遠跑來觀賞。但對這所巫溪縣最高的山村小學來說,下雪有時並不那麼可愛。

手機常常被凍得死機,充電得放進被窩——這只是小事。海拔高,氣溫低,下雪早,每年12月到來年3月,這個常住人口只有四五百人的小鎮就會被冰雪覆蓋,雪最厚的地方能埋住小腿肚,給學生上下學造成極大不便。有一年雪特別大,孩子們一進教室,全身溼漉漉的,冷得直哆嗦。原來雪落地後結成冰,學生們一連摔了幾個跟斗,互相拉扯着爬起來,臉摔破了,衣服褲子被冰水浸溼。最小的女孩子小臉憋得紅紅的,就是忍着不讓眼淚掉出來。姚禺礽心疼極了,趕緊上前搓着幾雙凍僵的小手。

從學生出行安全和身體健康考慮,學校向教委申請後,被特批可以比其他中小學提前放寒假。

這是紅池壩小學多年來的慣例,也算是一項“特權”。

這項“特權“始於哪一年,沒人記得清,姚禺礽2007年來學校時就有了。寒假放多久?得由天氣說了算。在他印象中,有一年冬天來得特別早,11月初便鋪起了雪,第二年3月初積雪才融化,於是那年寒假足足放了三個月零3天。由於教科書要統一訂購,秋季開學時間和其他學校同步。

從12月初山上下了第一場雪,老師們就開始關注天氣預報,安排期末考試時間,因爲他們知道,第二場大雪即將來臨,孩子們再來上課就不方便了。課程安排得很緊湊,剛好能在下大雪前完成。紅池壩小學所屬的文峰小學也會根據課程進度爲孩子們單獨編制一套冬季期末考卷。

學校在海拔1800米高山,是什麼樣的體驗?

孩子們從小就知道,屋檐下是不能站人的。一下雪,教室外的房檐吊滿一排冰柱,在陽光下亮晶晶的很是好看,但掉下來卻是一把把鋒利的傷人武器。跑步是孩子們課間最喜歡的運動,一個個跑得像只兔子——以前教室裡還沒有足夠的取暖設備時,太冷了就去廊道里跑上一圈,渾身便暖和起來。

利用課間,向翀彎下腰,用鐵鏟將教室外的冰渣一點一點鏟去。冰渣不都會自己融化嗎?“娃娃們喜歡到處跑,踩到了容易摔跤。”他頭也沒擡,笑着繼續鏟。冬天水管容易凍壞,每次放寒假前,老師們都會接一大桶水儲存起來。下學期一來,凝成了冰坨坨,他們總會熟練地找來錘子敲碎,再放鍋裡煮開,成爲生活用水。

每天上午第三節課結束後的課間,是老師們最忙的時候,三位老師衝進廚房,一個淘菜,一個煮飯,一個人做菜。飯菜必須提前做,因爲海拔高,煮肉得一個半小時纔會耙。上課鈴一響,又趕緊摘下圍裙跑進教室。

冬日裡,飯菜還沒端上桌就冷掉,於是熱乎乎的湯鍋成爲主食。掌廚最多的向老師似乎會變魔法,總能把一鍋普通的湯烹飪得香氣撲鼻。丟一點生薑、蔥、蒜,再投進雞肉、香菇、粉條,倒一點麻油,就成了孩子們最愛的午餐。看着他們把碗裡的飯刨得一乾二淨,向翀就會覺得辛苦沒白費。

每週末,他和小羅老師會下山採購,把一週的菜和肉都備好。上回下山時路面結滿了冰,汽車打滑原地轉了360度,把小羅老師嚇得說不出話來。

每餐飯學生繳2元,國家補貼4元,文峰小學每學期還要補助兩袋米,兩桶油。即使這樣,每位老師每學期還會主動貼進幾百元,保證每頓飯兩葷兩素三菜一湯。

等來年天氣轉暖,伙食就會更豐富一些。廚房裡總是會多出來一捆瓢兒白,一兜水蘿蔔,一把青翠的香菜……蔥蒜基本上不用去買,都是學生家長從自家地裡採摘來,讓孩子帶來學校的。

海拔高也有高的好處。五月間,老師會帶着孩子們去看滿山的野生高山杜鵑花,像燃燒的雲朵鋪滿山谷。六一兒童節會徒步去附近的寒冰洞,帶着煮好的苞谷、土豆,鋪幾張報紙開始野餐,孩子們的笑聲縈繞在紅池壩上空,在姚老師聽來,勝似世間一切美好的聲音。

學校走了好多老師,又來了好多

學校來來去去換了不少老師。但有的不是自己呆不下去,而是被“趕”走的。2016年,來了位能幹的年輕女老師,教了一年半,姚老師主動推薦她去了其他學校。“那女娃娃還是單身,一直呆在山裡,哪找得到對象。”姚禺礽咧開嘴笑着,臉上滿是褶子,很快又把頭深深埋下去。他哪裡希望這麼好的老師走呢,可山裡日子太清苦,不能耽誤了她的終身大事。

他怕老師們不願意來,又怕來了在這裡受委屈。

向老師和小羅老師是2017年來學校的。“90後”小羅老師的小孩當時才4個月。“沒得事,有爸爸照顧,能通視頻電話,相當於每天都能見着面。”不太願意出面說話的小羅老師羞澀地笑着,講得很輕鬆。

49歲的向翀以前在文峰鎮上教書,知道這裡需要老師,二話沒說便上來了,每週末開車走一個多小時山路回家。天氣太冷太潮,右手和右腳的膝蓋關節時常冷得痛。他這樣的年齡和資質,完全可以申請去別的地方,爲何選擇留下? 向翀沒有直接回答,他說,父親是一位有31年教齡的民辦教師,常說這麼一句話,“不說別的,當一輩子教師,就得對得起學生和家長,對得起‘教師’這倆字!”

同樣教了27年書的姚禺礽再過三年就會到退休年齡,孩子已經工作,他說,沒啥別的牽掛,乾脆把家搬到了山上,這樣能多陪着學生們,愛人在附近的酒店打工。姚禺礽的想法很簡單:把這些娃娃盡心盡力教好,順利送入初中。“從這所學校出去的孩子,有的上了西南大學,交通大學,還有拿了獎學金去外國留學的。”姚老師不善言辭,但說起學生,口吻裡滿是自豪。樓道角落堆積的艾草是他從山裡找來的,曬乾了泡腳,可以祛溼驅寒。孩子們知道姚老師的這個習慣,上下學路上看到野生艾草也總會捎到學校。

“習慣了,沒啥。”這是三位老師說得最多的三個字。

“我想多上學,在學校可以多學知識”

面對即將來到的,比其他小朋友長得多的假期,孩子們似乎並沒表現出特別的雀躍。“我想多上學,在學校,可以多學知識。”7歲的餘桐消認真地說。

在這個雲端的山頂小鎮,除了山林就是田野,學校是他們瞭解外界最好的窗口。下一趟山要開一個多小時險要的山路,父母要忙農活,這些孩子很少有機會去鎮上,更別說大城市了,全班只有一個孩子去過重慶主城。

寒假作業不多,老師要求孩子們每週要在圖書室借一本書,四年級以上的要寫讀書筆記。

除了寒假作業,幫家裡做農活也是他們的“作業”。9歲的李字鑫從小就會放羊,拿起鞭子輕輕一甩,整個山谷都有回聲。只要一吆喝,家裡40多頭羊準乖乖地跟着他走。他的理想是,好好讀書,長大後參軍保衛國家。6歲的劉宗玲已能幫着大人洗衣服、煮飯。8歲的姚金彪會劈柴,煮雞蛋麪,這個喜歡笑,露出酒窩和雪白牙齒的男孩理想是當廚師,可以給好多人做吃的。

相比寒假,楊明弟更喜歡暑假,因爲每年夏天他給遊客牽馬能幫家裡掙上一筆錢。這個12歲的男孩騎馬是個好手,6歲就會騎馬,根本不需要馬鞍,只要扯住馬鬃,就能飛身上馬,他還要照顧10歲的妹妹楊明美。“我的心願是去看看大海……”楊明弟小聲地說。他只在紅池壩的草原上騎過馬,在馬上飛奔時擡頭看藍天,會覺得特別廣闊,他聽說,大海是天空的顏色,海岸線無窮無盡,“到底會是什麼樣子呢?”他嚮往極了。

外面的世界對他們來說,至少現在,還遙不可及。

七個學生中,有一個患腦癱的女孩,是家長託付給姚老師幫忙照看的。她非常安靜和聽話,看到學校有客人就會跑過去送上一個柔軟的擁抱。

一年都沒擦的粉筆畫:幫助過我們的人,我們心裡一直有他

食堂黑板上有幅粉筆畫,佔滿整面牆。沒人去擦,還像寶貝一樣保護起來,誰來也不許碰。作者是一位被孩子們叫做孫老師的五旬先生。

姚老師記得清楚,2016年國慶節,孫先生和愛人來紅池壩遊玩,無意中逛到學校,裡外走了一圈,留下一句話,“我過段時間再來,爲學校做點事。” 姚禺礽只當他是“涮罈子”(方言,意爲開玩笑)。沒想到第二年6月,他果真又來了,還帶來了兩個設計師,十個建築工人,幾卡車建材。

趕工兩個月,開學前校舍整個被翻新了。一樓是四間明亮的教室,爲了取暖效果好,特地隔成小間。還有圖書室、多功能室、籃球架、兵乓球檯、洗衣房,教師宿舍的鐵皮屋頂也重新吊了頂。

後來才知道,“孫老師“是重慶一位知名建築設計師、企業家。更讓姚老師想不到的,夫婦倆選擇留在學校支教一年,除了教學校裡最薄弱的體育、美術、英語,“孫老師”還經常給孩子們講山外面的世界。“紅池壩很美,但外面天地更大,你們要多讀書,一定多出去看看。”

“孫老師”花了一週畫的黑板畫,有教室,有旗杆,有野花和白雲,還有揹着書包開懷大笑的小朋友,這就是他心目中的紅池壩小學吧。

老師和孩子們都捨不得擦掉,一直留在黑板上,畫畫的人大概很用力,粉筆畫每一個筆劃至今仍然很清晰,就像昨天才畫的一樣。

“我們想孫老師了,就跑來看看他的畫。” 餘桐消總覺得黑板上那個扎辮子的小女孩畫的是她。事實上,孫老師一直和學校保持着聯繫,還承諾資助上一屆娃娃們的學費直到學業結束。

姚禺礽說,在政府和各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學校近來添置了熱水器、電子琴,雖然自然條件惡劣,但學校硬件條件已能和城市裡有的學校媲美了。

“只要有一個學生在,學校就會辦下去!”

紅池壩小學1956年建校,最初是一所中心校。2003年,學校由紅池壩森林管理局代管,交由巫溪縣教委接管,屬於文峰小學的村小。慢慢地,不少村民搬到山下文峰鎮居住,有的家長全家外出打工,家庭條件好點的,都把孩子送去了鎮上中心校寄讀或去了大城市,學生越來越少。姚老師認爲這是好事情,出了大山,對孩子的成長有益。

如今,巫溪這樣的村級校點有50所左右。”巫溪縣教委教育科科長劉曉峰說,有的村小慢慢整合到附近中心校,自然消亡。“雖然這樣的學校辦學成本較高,但有一條原則——哪怕只有一個學生,只要老百姓有需求,學校就要辦下去!

學校條件越來越好,除了愛心人士關注,從2015年開始,重慶市還開展了“暖冬計劃”,爲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小學陸續安裝供熱設備,解決山區高海拔地區學生冬季取暖問題。

考試結束了。雪後初晴,透亮的藍天映襯着樹梢上掛滿的白雪,操場上鋪滿亮晶晶的光芒,很耀眼,那是雪粒反射的陽光。“老師再見!”孩子們開心地又有些不捨地轉過頭揮揮手,跟三位老師道別。

姚老師擡起的手久久未放下,一直目送孩子們到校門口。再過三年,他也要退休了,但他的心,會一直守望着這所山頂的小學,風雪中飄揚的五星紅旗,以及那些對世界充滿嚮往的孩子。

積滿雪的操場下面,是被埋住的草坪。來年,又會躥出綠油油的有韌勁的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