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烏魚子走味

李武忠

烏魚子向來是國人年節送禮的高檔貨,由於數量有限加以中國近年來買氣旺盛訂單不斷擁入,讓價格居高不下,今年過年民衆想要吃美味的烏魚子,恐怕需要付出較往年更高的代價

目前國內製作烏魚子原料主要來自天然捕撈以及魚塭養殖。過去臺灣產烏魚子以天然捕撈爲主,每年農曆十月至十二月冬至前後,烏魚會從中國大陸沿海經臺灣西部到西南部做產卵洄游,給臺灣南部漁民帶來一筆可觀的財富。然而受到全球暖化、洋流轉變、海域污染以及兩岸漁民過度捕撈等因素影響,近年來臺灣烏魚捕獲量呈現大量減少的現象(2012年捕撈量爲1328公噸),魚塭養殖成爲臺灣產烏魚子主要來源(2012年養殖產量爲1664公噸)產量高達全國烏魚總產量(2012年爲2992公噸)近六成,養殖產值爲1.89億元佔總產值(5.16億元)的36.7﹪成爲臺灣重要的高經濟養殖魚種。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也有商人自國外進口烏魚子以及原料在國內進行加工包裝,對此政府相關部門應嚴格稽查,以免廠商魚目混珠欺騙消費者

臺灣養殖烏魚苗主要來自天然捕撈,養殖烏魚技術經過業者試驗研究機構努力研發改進已經相當成熟,所養殖出來的烏魚子品質不亞於(甚至超越)天然捕撈烏魚子,消費者接受度相當高。然而由於烏魚不同於一般魚類牠在出生數個月以後(體重約100克)纔會開始性分化,因此養殖業者會在烏魚還沒有開始性分化前的幼魚階段使用添加雌激素(如乙二醇等)的人工飼料餵食,也有業者在接近成熟時會再給予一些補強的飼料,希望達到烏魚全雌化,以便取出高品質

的烏魚子。這樣的作法在近日食品安全屢屢出包的情況下,也引發外界是否會產生不當藥物殘留的疑慮。對此學界間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爲微量不會影響,也有學者認爲非微量且會影響孕卵數卵巢變小等),政府相關部門對於此種生產技術早有耳聞,應該拿出具體證據出面說清楚講明白才能去除民衆的疑慮,避免對整個產業造成不良的影響。根本作法政府應該先確定該技術的合法性,必要時將該項添加物納入法定檢驗項目並定期公佈檢驗結果以安民心,同時推動烏魚子安全認證標章,讓消費者可以做選擇。此外,爲避免藥物使用爭議學術暨試驗研究機構可以參考國外其他作法例如運用生物技術多倍體染色體育種工程,產生全雄或全雌魚苗,亦可採用將激素運用在種魚身上以便降低藥物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烏魚系從中國大陸沿岸南下,大陸漁民在北方亦可捕獲早期烏魚但因卵巢尚未成熟,魚體肉質鬆軟,製作烏魚子品質較差,售價自然較低,也形成資源浪費,其未來若能透過兩階段養殖以及引進臺灣養殖加工技術將會是臺灣烏魚子產業的強力競爭對手,臺灣政府及業者不能沒有危機意識,應不斷尋求技術升級

烏魚子是漁民歲末年終的重要經濟來源,被漁民戲稱爲「年終獎金」,政府除了應積極覆育烏魚資源外,對於烏魚子的生產過程與加工更需嚴格把關加強檢驗,才能讓民衆享受到安全味美的烏魚子。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