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馬舞,贊比亞古老的“戰陣”

非洲中南部內陸國贊比亞不少民族素有能歌善舞之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迄今一共承認該國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兩項是和當地民族傳統舞蹈有關的。韋族的民族傳統舞蹈——布迪馬舞,就是2020年被納入“非遺”名錄的贊比亞民族傳統舞蹈。

正在跳“布迪馬”舞的贊比亞人。

韋族主要生活在贊比亞南部省的贊比西河和格溫貝河河谷,當地氣候溼潤,河流縱橫,林木茂盛,野獸衆多,韋族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是養殖水牛,其次則是捕獵、採集和種植,如何“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獲得更多的食物,並保護本部落的水牛和其他生活物資不被其他部落和猛獸搶走,就成爲全部落、全民族男女老幼必須學會、練熟的一項最基本技能

傳統上,部落裡的孩子們是怎樣學會這些技能的?這些技能又是如何在平時得到操練,從而精益求精的?

答案就是“布迪馬”。

正在跳“布迪馬”舞的贊比亞人。

所謂“布迪馬”並非僅僅是舞蹈,而是一種古老的“戰陣”:中老年男性村民們敲打着大大小小的非洲鼓,吹着聲音尖利的牛角笛,婦女們不停旋轉着酷似經幢的“轉鈴”,抖動着手腕裙襬的各種串珠和其他飾品,使之發出有節奏的響聲。在這種熱烈的節奏中,部落裡的年輕戰士和興奮的男孩子們手執長矛武器衝在戰陣前列,不斷扭動胯部、旋轉身體,演示着孔武有力的殺敵招數,戰陣核心則是最健壯、最精銳的男子漢,他們一手執長矛,一手執棗核狀的傳統小盾,盡情表演最兇悍、最複雜的戰鬥招式,並不時用長矛敲擊盾牌,應和着鼓與笛的節拍。

舞至酣處,戰士們會隨着舞步鼓點,大聲吶喊,中老年男性、婦女和兒童們也會各執“趁手傢伙”,通常是斧頭木棍,跟上男子漢們的舞步,“布迪馬”就此匯成一條舉族狂歡的、有節奏的河流,每個人都踩着鼓與笛的節拍,縱情扭動着胯部,旋轉着身體。

長老們的鼓笛則是指揮、調整戰鬥動作和戰陣的信號、鼓舞鬥志的節拍。戰鬥到最激烈時刻,村中無論男女老少都要挺身而出,爲捍衛部落和自己的生存,與強敵決一死戰。一代又一代的韋族人,正是在“布迪馬”的節奏中,頑強地存續於贊比亞南部省的叢林河間。千百年來,無數韋族頑童也正是在這亦戰陣亦舞蹈、寓教於樂的“布迪馬”舞步裡,被部族中的長輩們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傳授了在這裡生存、繁衍下去的基本技能

除了通過教授舞蹈傳授戰鬥、勞動技能,族中長老們還必須將另一種關鍵技能代代傳授下去:製作樂器

在韋族部落裡,樂器不僅是娛樂工具,也是聯誼工具和戰鬥武器,其地位不可謂不重要。如今許多韋族部落已相當開放,“戰士們”穿着從集市上買來的二手球衣舞動長矛和盾牌,一些回村軍警、工人也毫不“違和”地穿着制服、工作服起舞,但樂器仍然“原汁原味”:“布迪馬”使用的非洲鼓都是自制的,大的要幾人擡,小的可以一人挎着抱着。和其他非洲鼓迥異,“布迪馬”鼓不論大小,都是矮胖的圓柱形,鼓身四周有許多“毛刺”。當地長老解釋稱,這樣的形制非常便於鼓手攜帶戰鼓隨戰士衝鋒。而牛角笛的吹奏方法則別具一格——不是從尖處,而是從粗的一頭吹,因此聲音與衆不同。當地人介紹,韋族父老相傳,牛角笛有特殊的魔力,可以保佑族人大吉大利,因此只能用自己部落養的牛的角來做。

如今征戰已不那麼頻繁,但“布迪馬”的鼓笛聲仍在韋族部落地區一年四季迴盪:婚喪嫁娶、收穫、祭祀、歡迎新族人、擁立新酋長,歡迎遠道而來的貴賓,舉行五花八門的紀念活動……幾乎任何一件堪稱“大事”的事,都會成爲跳一場“布迪馬”的理由。正如族中長老們所言,“布迪馬”是維繫韋族部落凝聚力的最有力手段,是每一個部落成員的驕傲。

對了,“布迪馬”雖然是戰舞,卻並不排外。如果您願意,可以隨時扭動胯部,旋轉身體,加入舞團,每個舞者都會很高興——因爲在韋族的傳統文化中,這意味着您願意和他們一起快樂、一起爲了捍衛部落和村莊的利益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