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6成學生希望課間能出去玩 10分鐘如何不再靜悄悄?

課間10分鐘如何不再靜悄悄?

學校不得設置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常交流、遊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6月1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50號,公佈《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曾經,童年的課間時光是這樣的場景:同學們三三兩兩圍成一團,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繩,有的扔沙包,有的彈玻璃珠,直到上課鈴響才氣喘吁吁、依依不捨地回到教室……然而,中小學課間十分鐘逐漸變得“靜悄悄”,孩子們只有喝水、上廁所才被允許離開教室。

如今,針對一些學校出於安全和便於管理的需要,限制學生課間活動和同學之間正常交往的情況,《規定》明確提出不得對學生課間出教室等設置不必要約束。課間十分鐘爲何越來越“安靜”?新規之下,如何讓孩子們尋回課間十分鐘的快樂時光?

孩子爲什麼課間不愛出去玩了?

“現在的孩子們在課間都不怎麼愛出聲了。”北京東城區培新小學教師古墨(化名)還記得十多年前自己的童年時光:每當下課鈴一響,同學們撒丫子跑到院子裡,跳皮筋、丟沙包、踢毽子。到冬天,孩子們在雪地裡撒歡兒打滾兒,滿身是泥地回到班裡

“靜悄悄”的課間十分鐘現象由來已久。2019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08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7.2%的受訪家長稱身邊中小學“安靜的課間十分鐘”現象普遍。

近日,記者探訪北京多所小學,瞭解學生如何安排課間活動。

“一下課我們就去操場玩,跳房子、編花籃或者跳繩、踢毽兒,只要老師拖堂,我們就來得及出去瘋玩。不過也有些同學不愛動,就在教室裡坐着。”北京西城區實驗二小涭水河分校一名二年級學生告訴記者。該校教師說,平房和操場是實驗二小涭水河分校給學生創造豐富課間活動的先決條件。得益於這些條件,每天大部分學生能多出近一個小時的戶外活動。

但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很多學校難以做到這一點,課間學生們常常“宅”在教室裡。

5月7日,在西城區某小學高年級的教學樓,第一節課下課鈴一響,五(3)班的37名學生收起上節課的學習用具,準備好下節課要用的課本。隨後,有大約20名同學出去接水、上廁所。樓道里,自由活動的學生數量不多,該校教師表示,每個課間,一個樓層中自由活動的孩子都不超過40個。

記者在東城區回民小學看到,課間真正願意出來放鬆的學生也不多。樓道里,除了日常的值班老師外,還設置了學生紀律考勤員,由各班班幹部輪流擔任。該校德育主任肖薇表示,爲管理方便,課間會安排老師、教學主管等進行巡查,對跑得過快、打鬧的孩子予以管理。

“我們課間可以去上廁所、接水,其餘時間基本都在班裡。我們可以看班裡的圖書,也可以聊天,但不能在班裡跑跳。”就讀於北京東城區某小學的朵朵告訴記者,上學期的某次課間,她上完廁所沒有回班,而是去了樓下的班級找好朋友聊天,結果被班主任批評了。“老師課間基本都在班裡陪着我們,如果發現有同學出教室沒有及時回來,就會着急。”

課間“動”起來,到底難在哪?

哪些原因導致了“安靜的課間十分鐘”現象?在新京報就該話題所做的網絡調查中,57.8%的受訪家長歸因於學校擔心學生自由活動有安全隱患,40.37%的受訪家長認爲時間太短,學生來不及去操場活動,此外,也有超三成的受訪家長認爲,方便老師管理、爲提高成績利用課間做作業等是導致課間靜悄悄地重要要原因。

採訪中,學校老師也提到了對學生安全問題的顧慮。

“不是學生們不喜歡出去活動,而是樓道里的老師一多,孩子們就不願意出去玩了。”西城區某小學五年級班主任楊採莉(化名)表示,根據學校要求,在課間十分鐘,全體教師都需要到樓道里、樓梯拐角處等地方值守,維護樓層秩序,禁止學生在樓道里喧譁、打鬧,防止學生髮生意外。“違反紀律的學生不多,老師一般也就是適當提醒。有時候是喊一下學生的名字,有時候是一個眼神,學生自然就懂了。”

楊採莉說,學生“自由活動”與教師的“安全管理”之間,總是存在着一道說不清道不明的界限,“只要是在老師眼皮子底下,學生總歸不會放開了玩的。”

楊採莉希望孩子們能利用課間多出去跑跑跳跳,但安全問題是學校老師最大的顧慮。“很多年前,學生是可以在走廊裡、樓梯上自由活動的,但是難免出現磕碰。儘管這種概率很小,一旦發生在某個或某幾個孩子身上,家長就會很敏感。”楊採莉說,即使是正常範圍內的磕碰摩擦,部分家長也會覺得是學校的監管不到位。所以,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她能理解學校出於管理方便所採取的措施。

除了安全考慮,時間、場地等方面的限制也是學校無法把課間十分鐘徹底交到學生手中的現實原因。

不少位於城市的小學場地面積有限,教學樓相對較高,學生們很難有時間在課間十分鐘真正出去活動。

對此,北京市東城區培新小學副校長張莞霏深有同感。“我們有三個校區,全校人均運動場地面積是3.19平方米,但是,其中一個校區面積很小,人均運動場地使用面積只有1.61平方米,就連課間操都需要分批次、分場地進行,更別說讓孩子們在課間自由出來活動了。”她表示,學校一二年級的學生一般安排在教學樓的低層,課間有時還能出去走走,而高年級的學生幾乎沒有機會在課間出去活動。

此外,也有老師認爲,課間只有十分鐘,時間太短。

“遇到拖堂的老師,學生們連換換腦子的時間都沒有,就又要進入下節課。如果下節課是科任課,孩子們還要排隊去操場,或者美術、音樂教室,休息的時間就更少了。而且,我們要求老師至少提前五分鐘進入課堂,老師往那一站,孩子們就沒有放鬆的心情了。”古墨說道。

如何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孩子?

“放學後回到家就是寫作業,有時能寫到晚上11點,一整天基本沒啥活動量,身體素質不行,引體向上一個也做不了。我那會兒在學校,課間跑跑跳跳,放學了還打籃球,整天不停在運動,短跑啥的都是第一。我優秀的運動基因一點兒都沒遺傳給他。”來自黑龍江省大慶市的陳朋是位70後,他的兒子今年12歲,就讀於大慶某初中二年級。陳朋對孩子在課間的情況不太滿意。

一個半月前,陳朋要求兒子在校期間也加大運動量,“課間的時候讓他出去跑跑步,還帶動了他們班裡另外一個男生跟他一起跑。”在陳朋看來,學習成績可以沒那麼優秀,但是身體素質必須跟上,“這纔是一輩子的事情。”

70後、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烏達區的倪女士表示,課間還是應該還給孩子,“尤其中小學正是孩子長身體的時候。”在倪女士看來,課間活動不僅可以鍛鍊身體,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釋放學習壓力,“孩子之間可以建立友誼,也能鍛鍊心理素質。我覺得,心理健康比學習更重要。”

事實上,爲確保學生課間休息娛樂的權利,教育部已經連續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明確提出,“不得限制學生課間出教室活動”。針對學校、家長關注的安全問題,在4月25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提到,教育部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學生體育運動意外傷害風險防控機制,減輕或者化解校長和家長對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體育活動受到意外傷害的後顧之憂。

對於課間十分鐘如何變得“熱熱鬧鬧”,目前多地中小學也多有探索。如針對時間有限的問題,天津市教委將課間時間延長,統一將小學課間時間從10分鐘調整爲15分鐘。

北京不少學校在現有條件下,儘可能開發室內活動項目,以豐富學生的課間十分鐘。如東城區回民小學爲每個班級準備了“民族遊戲箱”,裡面有羊拐、多米諾骨牌、跳棋、九連環、魔方、翻繩等。東城培新小學則在樓道里設置了圖書室,內有圖書、毛絨玩具、魔方等,可同時容納十名左右的學生到裡面休息、放鬆。

在武漢,光谷第十一小學(武昌實驗小學光谷分校)則通過建滑梯、“零拖堂”、教師執勤等多項舉措保障“活潑、有序”的課間十分鐘。

“生動活潑、朝氣蓬勃、充滿活力,是青少年該有的樣子。即便空間有限,也不能把孩子束縛在課桌上寫作業或者在教室裡發呆”,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研究所所長吳鍵看來,讓課間不再“靜悄悄”的關鍵在於科學認識、責任擔當和高質量管理,“校長重視了,科學調整課時安排,強化安全管理,有序組織活動,可以讓課間充滿活力。”

超六成學生希望課間能出去玩

新京報訊 (記者楊菲菲)近日,就“課間十分鐘”話題,新京報記者通過微信、微博以及線下等多渠道,對在校中小學生和其家長分別開展了相關調查,三百餘名家長和中小學生參與了此次調查。

調查數據顯示,超7成家長表示,自己孩子所在的學校關於課間活動有相關規定,如不準在走廊內奔跑和不準在教室內大聲說話或談笑等。不少家長表示,孩子課間主要是外出喝水、上廁所,或者在教室內看書、寫作業。

課間爲何“靜悄悄”?在調查中,不少家長認爲,校方出於保證安全、提高學習成績、便於教學管理等原因造成的,也有家長表示有現實因素的制約,比如,十分鐘時間太短,學生來不及去操場活動;學校場地有限,學生數量多,沒法開展課間活動。

新京報小記者對北京市東城區、朝陽區在校小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填寫問卷的學生年齡段集中在10至12歲。調查數據顯示,近三成學生對目前的課間安排不滿意,65%的同學希望課間能在老師的帶領下或者自行走出教室,自由玩耍。

對於目前孩子不能在課間充分運動的情況,不少家長表示擔心。超七成家長認爲,課間不充分運動不利於學生身體健康,同時也不利於及時緩解壓力。不利於培養運動習慣和容易造成視力下降也是家長擔心的主要原因。

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好“課間十分鐘”?75%的家長認爲,課間可以由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安全有益的課間活動,超六成家長認爲學校要做好安全教育,減少安全隱患。同時,一半家長認爲學校可以探索在室內、走廊也可以開展的課間活動,超四成家長認爲可以延長課間休息時間。

感謝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朝陽學校、北京市東城區西中街小學、北京市東城區寶華里小學等校新京報小記者站對此次調查的支持。

採寫 新京報記者 戚望 楊菲菲 馮琪

課間十分鐘是如何慢慢變安靜的?

“安靜的課間十分鐘”屢次引發公衆熱議。此前,央視節目主持人白巖鬆在《新聞週刊》裡的一番追問引發觀衆共鳴:“請問連課間十分鐘都很難走出教室的孩子,能怎樣支撐一個民族的健康,怎麼樣支撐籃球、足球、排球衝出亞洲?”

課間十分鐘本該是孩子們走出教室、放鬆身心的時間,但因爲各種原因,不少學校把課間活動變成了“課間圈養”。學生們也逐漸習慣了課間待在教室裡聊天或者準備下節課要用的材料。

在4月25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提到,影響“熱鬧的課間”的因素,一是場地,一是“擔心”。課間十分鐘是如何慢慢變安靜的?課間十分鐘到底應該用來做什麼?如何才能將熱鬧的課間還給孩子?多位專家就此提出觀點和建議

原因1

學校擔心安全風險

“有很多學校領導、包括家長擔心,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如果學生們活動得太劇烈、太激烈,容易出現危險。”4月25日,在教育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王登峰指出,這涉及體育運動場所以及安全風險防控,屬於條件保障問題。

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藝體教研室教研員張彤認爲,學校考慮的安全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問題,不是僅靠學校自身就能解決的。受場地條件限制,孩子跑鬧,很可能出現意外情況,比如滑倒等,當下法律、機制還不夠健全,加上社會輿論的壓力,很多情況需要學校來承擔責任,因此有些學校迫不得已,不鼓勵孩子們在課間過多活動。

■ 建議

健全意外傷害風險防控機制、做好安全教育

王登峰在新聞通氣會上表示,場地設施改造是一個長期問題,目前來看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於學生意外傷害防控機制的建設、保險的建設,王登峰表示,教育部一直在努力推進。“目前,我們也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學生體育運動意外傷害風險防控機制,減輕或者化解校長和家長對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體育活動受到意外傷害的後顧之憂,這可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基礎。”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研究所所長吳鍵看來,做好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護,既是學校的責任,更是維護學生一生幸福的技能。從長遠看,如果學生沒有安全意識和技能,在學校被過度保護,出了學校反而容易導致更大的傷害。

原因2

時間場地限制活動開展

王登峰曾指出,現在很多學校還比較缺乏體育場所,特別是在大城市中心城區的老學校,這方面問題會更加嚴重;農村地區可能由於經費等條件的限制,缺少運動場地,這是目前學校體育工作面臨的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張彤坦言,現在大中城市很多學校是樓房,若要在課間十分鐘安排活動,空間非常有限,跑步、跳躍都受到場地限制;另外也不太安全。此外,課間只有10分鐘時間,學生上完一節課需要一定的休息調整,最簡單的是喝水、上廁所,同時也要整理上一節課的課本用具,準備下一節課的書本用具,有些學校、有些科目還涉及轉換教室的問題,10分鐘做這些有時還不夠用。

■ 建議

開發室內設施、適當延長課間休息時間

對於場地的問題,王登峰提出,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和場地設施建設的力度。去年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有條件的地方要制訂體育場地設施和體育師資隊伍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努力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去解決這些問題。

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院院長王宗平建議,學校在不拖堂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延長課間休息時間,讓孩子們得到充分放鬆。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開發一些室內設施讓學生放鬆,或者鼓勵學生利用課間十分鐘,在樓道里展開合適的運動,哪怕做高擡腿,都是有助於學生健康發展的。

原因3

活動設置缺乏科學研究

如何安排孩子們的課間十分鐘?怎樣的設置纔是科學合理的?是集體組織?還是學生自發?活動強度要多大?對於課間十分鐘的安排,張彤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這也是很多學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安排中遭遇的現實難題。

此外,張彤也提到,課間設置的活動內容能起到多大作用,發揮什麼效果,目前還沒有權威的定量研究結果。

■ 建議

以班級爲單位設計體育遊戲探索“微運動”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張一民認爲,課間十分鐘不只是用來喝水、上廁所的,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這十分鐘走出教室,眺望遠方,放鬆眼睛疲勞,減少久坐時間,如果利用這十分鐘做一些體育活動,既能增進同學們之間的關係,也能促進身體健康,更有效地學習下一節課。

課間時間畢竟有限,學校可以班級爲單位,各自組織設計一些體育遊戲,用時短、有趣、競技或合作等形式的活動,提高課間十分鐘利用率。既不會佔用太多時間,也活躍了班級氛圍,增進班級凝聚力。

吳鍵建議,可依據學校實際,科學合理指導、安排學生進行微型體育藝術活動或者自由活動,讓孩子們能享受大自然的空氣、陽光和風雨。“微運動”是指可以在狹小空間(比如走廊、教室等)進行的肌肉拉伸、身體平衡、自重力量練習等等。在操場、教室或者走廊上進行“微運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此外,適當調整學校的作息時間,滿足學生的需要。

原因4

主體意識欠缺

張一民指出,現在很多學生認爲十分鐘時間太短了,沒必要再出去活動,而是直接準備上下節課。也有老師希望學生利用這十分鐘多學習一會兒,並未考慮到學生需要去室外活動,消除疲勞,更好地吸收消化所學的知識、迎接下一節課。

吳鍵認爲,“靜如止水的學校一定不是好學校。一有氣溫變化,就不組織晨會;課間操對學生‘禁足’的學校,其校長肯定成不了教育家。”在吳鍵看來,關鍵問題還是科學認識、責任擔當和高質量管理問題。校長重視了,科學調整課時安排,強化安全管理,有序組織活動,可以讓課間充滿活力。

■ 建議

學校要轉變意識 鼓勵學生主動走出教室

張一民建議,學校、老師要增強意識,充分利用課間十分鐘讓學生放鬆身心,不要有過多的限制,要鼓勵學生主動走出教室。

吳鍵表示,一定要將課間還給學生。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專注力維持是有限的,疲勞學習不可能提高學習效率。課間的運動、呼吸新鮮空氣,可以促進身體分泌良性化學介質,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張彤則認爲,學校不同時段的安排有各自的功能。如果想讓孩子在學校鍛鍊身體,應該利用體育課、大課間、課外社團等。孩子課間放鬆有多種方式,不一定是體育活動,也可以自發地做一些小遊戲,或者跟同學聊聊天,如果人爲刻意設計,孩子不一定認可,也不能保證真正達到放鬆的目的。

■ 政策沿革

2006年4月

《教育部關於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

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重視課間特別是大課間體育活動,使學生既放鬆身心、增強體質,又增進對同學、對集體的情感。

2008年9月

教育部印發《中小學學生近視眼防控工作方案》

堅持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制度。保質保量上好體育課,認真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和豐富多彩的戶外體育活動,切實保證學生每天參加一小時體育活動。

督促學生課間休息時到室外活動或遠眺,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保證每天有一小時的體育鍛煉。

督促任課教師按時下課,做到不拖堂或利用各種方式變相佔用學生課間休息時間,不隨意多留課外作業。

2012年3月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近期學校常見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要採取積極措施,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鍛煉時間,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戶外運動,督促學生課間到室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增強體質。

2017年

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

學校要科學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確保學生課間和必要的課後自由活動時間。

2021年4月25日

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全面落實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中小學校每天統一安排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每節課間應安排學生走出教室適量活動和放鬆。

2021年6月1日

教育部簽發《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

學校不得設置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常交流、遊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

採寫 新京報記者 馮琪 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