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綠色奇蹟!四位林草行業黨員代表回憶綠色征程奮鬥足跡

編者按:奮鬥百年史美麗中國夢,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致力於爲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爲子孫後代留下更加美好的家園。爲了這一事業,有這樣一羣人,他們肩扛保護祖國生態安全、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使命,常年堅守在人稀罕至的密林深處、戈壁荒漠、生命禁區,用青春和熱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綠色奇蹟

中共中央宣傳部7日舉行的“傳承紅色基因,踐行綠色使命”中外記者見面會上,4位來自林草行業黨員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他們結合自身實踐講述了在綠色發展征程上的奮鬥故事。

“人倒了可以站起來,樹倒了可以扶起來”

長明,51歲,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第13任黨委書記

“59年來,我們黨委堅信:人倒了可以站起來,樹倒了可以扶起來,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安長明介紹,他們帶領全場幹部職工發揚“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攻堅克難、埋頭苦幹,使茫茫荒原變成了百萬畝林海。他說讓塞罕壩綠起來、美起來、富起來,就是塞罕壩人的初心和使命。

塞罕壩的綠水青山滋養了當地的一方百姓,安長明曾形容塞罕壩林場已經成爲帶動居民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據安長明介紹,塞罕壩的美景吸引着全國四面八方的遊客旅遊觀光,每年的7、8月份來到塞罕壩的遊客能達到60多萬人次。與此同時,利用林場的綠化苗木優勢,帶動周邊羣衆發展綠化苗木4400多畝,總價值達到7億多元。

“我們帶動了周邊4萬多羣衆受益,2.2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奔小康。綠水青山真的變成了金山銀山。”安長明用兩組詞來形容塞罕壩建場前和現在的變化,一組詞是塞罕壩建場前是“飛鳥無息樹、黃沙遮天日”;另一組詞是現在的塞罕壩是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沒有下路口,一直往前衝”

孫建博,30多年黨齡,長期在基層國有林場工作,山東省淄博市原山林場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

“過去,沒有人願意來到我們林場就業,但這些年來我們招收大學生500多名,每年都有大學生願意到我們林場就業。”據孫建博介紹,1957年建場時是荒山禿嶺,經過64年的持續造林、管林護林,現森林覆蓋率已達94.4%。

孫建博在工作實踐當中,和林場人一起探討出了一條改革之路,即“一場兩制”。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發展森林旅遊、發展苗木綠化產業、發展紅色自然生態培訓教育,通過“一場兩制”,他們提前實現了“保生態”“保民生”的改革模式。

“24年前,我去當林場場長的時候,組織跟我說,你到林場後一定要把林子保護好,要讓林場職工過上好日子。”孫建博回憶說,從那一天開始,他就像跑在高速路上的車一樣,沒有下路口,一直往前衝,帶領大家搞改革、搞創新。他介紹說,實行“一場兩制”,不僅讓職工過上了好日子,使市場掙來的錢反哺林業,還養活了專業防火隊。

科研價值需要體現在科研成果上,並以解決問題爲最終科研目標

侯蓉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主要從事大熊貓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繁育研究

“通過二十幾年的努力,成都大熊貓的種羣從1994年的18只現在發展到了去年年底的206只。”侯蓉在發佈會上手持一張大熊貓圖片欣喜地介紹。

侯蓉表示,我國在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上取得了非常矚目的成就。一是公衆的保護意識顯著提升;二是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的成績斐然,以大熊貓爲例,80年代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只有1114只,2011年野生大熊貓的數量恢復到1864只。

同時,結合實際科研工作,侯蓉認爲,科研價值需要體現在科研成果上,並以解決問題爲最終科研目標。“比如,我們的科研成果不僅應用到大熊貓的保護上面,還推廣應用到華南虎小熊貓丹頂鶴綠尾虹雉、赤斑獰等其他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方面。”

“要根據內心來選擇方向,要與國家社會的需要結合在一起”

劉磊,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鸚哥嶺分局負責人,主要負責調查、瞭解和保護熱帶雨林生態系統

“鸚哥嶺的山路陡峭、崎嶇,我們經常揹着揹包、帶着砍刀穿梭在雨林中,有的時候要在水裡泡,要被樹枝剮,甚至要面對毒蛇、螞蟥,這些都是我們巡護時的常態。”劉磊說。

據劉磊介紹,他們把當地的百姓培養成了護林員,組建了一支500多人的管護隊伍和20人的“土專家”團隊。

劉磊以當地護林員胡建林爲例,講述了當地百姓如何加入到熱帶雨林保護大家庭中,他說:“胡建林2013年回到鸚哥嶺,成爲一名公益林的護林員。因爲對林鳥感興趣,就揹着各種設備去拍圖片,錄鳥鳴聲,爲了把林鳥拍下來,經常在灌木叢、樹林底下一趴就是一個多小時,他現在已經成爲鸚哥嶺觀鳥第一人,僅通過鳴叫聲他就能認出一百多種鳥的名字。”

劉磊認爲,林業科研和自然保護地的立法,還有林業產業的智能化、機械化、數字化,都需要很多有才華、肯奉獻、有知識的人來投身其中,來探索奮鬥。青年人如何選擇自己的目標方向?他希望,青年人要根據自己的內心來選擇自己的想法,要與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結合在一起確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