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灌溉工程 列入世界遺產

遊客乘船遊覽廣西桂林市興安縣靈渠。(中新社資料照片

浙江衢州龍遊姜席堰。(CFP)

四川成都市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CFP)

國際灌溉排水協會ICID於加拿大召開第69屆國際執行理事會當地時間13日晚間公佈2018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大陸的都江堰、靈渠、姜席堰和長渠4個項目全部申報成功。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岷江上游340公里處,由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主持,建於西元前256年至前251年間,經2000年整修,至今仍能發揮作用。都江堰工程引長江支流岷江灌溉成都平原,目前灌溉面積1000多萬畝,造就聞名天下的「天府之國」。周邊古蹟衆多,2000年與青城山共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引水造就天府之國

靈渠俗稱爲「陡河」,位於廣西桂林市興安縣,開鑿於西元前214年的秦代,是溝通長江水系湘江珠江水系灕江的重要水利工程,2000多年來一直是嶺南中原地區之間的重要水路交通,直到近代由於交通發達,於1958年正式斷航。此後歷經整修,目前主要以農業灌溉和城市供水爲主,目前灌溉面積約6萬畝。

姜席堰位於浙江省龍遊縣,始建於元朝1330至1333年間,由龍遊達魯花赤(元朝地方首長職稱蒙古族察兒可馬主持修建。渠首衢江支流靈山港引水,利用S形河灣河牀高差等自然條件,引水灌溉3.5萬畝農田,併兼有排洪、排砂和通航等功能。建造近700年來,姜席堰至今持續發揮作用,是靈山港堰壩體系中保留最完整的水利工程。

盼推廣珍貴科學經驗

長渠位於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相傳爲戰國時期秦國大將白起爲水攻楚國所開,興建早於都江堰、鄭國渠,被稱「中國第一渠」。長渠最晚至南宋時期就發展成完整的灌溉系統,是古代「長藤結瓜」式灌溉工程的代表,灌溉約30萬畝農田。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爲國際灌溉排水協會於2014年所設立,與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景觀、世界農業遺產、國際溼地遺產並稱爲「世界遺產」,目的在發掘與保護全球有歷史價值的水利工程,期望將珍貴的科學經驗推廣至全球。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每年申報一次,今年爲第五屆。大陸共有17處古代水利工程申遺成功,除了上述4項工程,還有四川樂山東風堰、諸暨桔槔井灌工程、陝西涇陽鄭國渠、寧夏引黃古灌區、陝西漢中三堰福建黃鞠灌溉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