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壯世代可以捲起千堆雪

工商社論》

今年(2022)下半年景氣開始反轉,隨着各國的解封、3C產品需求減少、出口下滑,未來經濟成長必須依賴內需。但在所得增加不多的情況下,如何創造更大的內需消費?除了提高誘因、創造消費之外,有一個族羣的商機可以好好的運用,那就是「壯世代」。壯世代的定義仍相當模糊,姑且定義爲60歲到80歲的族羣,這個族羣是接近或已達法定的退休年齡。過去也普遍界定爲是淡出社會、生產力降低的世代。但和30多年前,臺灣人平均的壽命約70歲,現在可達80多歲,如果60多歲出頭退休,仍有20多年的好光景。60多歲的人腦筋依然清晰,身體狀況普遍不差,如善加利用,仍對社會有相當的貢獻。

就生產面言,他們可以在各行各業擔任顧問,或者傳遞有用資訊,協助年輕人就業、創業、轉行、跨領域等。甚至在臺灣當前缺工嚴重之際尋求第二春、投入生產的行列。

在消費面上,他們對社會的貢獻更可觀。根據估計,60歲以上的族羣握有臺灣社會總資產的70%以上。但由於退休、自我認定身份故退出積極消費行列,或受限於年齡的歧視,消費相對保守,或受制於固定資產、房地產不容易變現等因素,對社會、消費的貢獻受到制約。

未來如果我們可以塑造一個壯年族羣的世代,塑造他們對社會仍有積極貢獻,仍有龐大消費能力的族羣,相信引爆的消費商機不容小覷。

就身份的認定而言,目前社會把焦點多集中在青年世代,如X、Y、Z世代,卻針對上述富有族羣的消費能力、高資產的世代,缺乏描述,缺乏想像空間,也使他們成爲被忽略的族羣,喪失了不少的商機。若能更積極一些,廠商可以創造壯年族的消費區域、消費餐廳、消費餐具,甚至專屬音樂、氛圍的規劃,乃至於壯年族的購物節、折扣等,以及壯年族的時尚、風潮,相信背後的商機相將相當可觀。

就資產活化而言,目前銀行已有「以房養老」的措施,但以房養老是以房屋抵押給銀行,再利用未來20、30年的時間,每個月取出固定的收入爲生。不過,貸出的收入仍以目前生活所需爲主,並無額外的費用可供消費。但如以另外一種方式進行,則可以創造不少額外的商機。例如一棟房子房價原本是600萬元,現在增值到2,000萬元,但是房子如果沒有處分掉,只是紙上富貴並沒有額外的資金。此時把2,000萬的房子抵押,貸出800萬元的資金,就有一筆可觀的消費金額可供消費。如果再搭配保險的規劃,更能夠保障自己,又可以發揮資產的槓桿效果。壯年族將資產活化後,部分用來償還每個月的貸款,手上還有一些額外可供消費的金額,花在自己的身上。百年之後,子女們仍可以繼承此一房地產,但是必須負擔部分的房貸,子女們有房屋繼承的權利,但也有償還貸款的義務。

這筆抵押貸款出來的800萬元資金,假設其中300萬元用來支付每個月的房貸,至少還有500萬元可供消費,父母們可以犒賞自己、爲自己打扮、取悅自己,在子女眼中會活得比較光鮮亮麗,也不至於委屈自己一輩子。

壯年族羣資產活化貸出來的這500萬元,假設每年可拿出30萬元消費,同時再推估這400萬人左右的壯年族羣中,有一半有采行如此活化資產的作法,則每年即可創造出6,000億元的額外消費,再保守估計,也有4、5000億元。如此龐大的商機相信是百貨、養生、理財、陪伴、觀光旅遊、零售、電商業者的必爭之地,哪一個服務業者敢輕忽這麼龐大的商機呢?

這4、5000億元的商機,配合企業對壯年族羣專區的規劃、節慶的設計、時尚的追求、風潮的確立,再搭配政府對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效益可觀。例如政府對長照的鬆綁、產業化,讓更多保險基金導入長照服務業,帶動長照環境的改善、相關商業模式的精進,將可衍生理財、醫材、養生、陪伴及觀光旅遊等商機。如此一來,不但創造更多社會的消費商機,也可爲年輕人創造更多高階的就業機會。

現今社會上討論最多的就是技術創新,但很少提及思維、制度、法規的改變,尤其是觀念的重塑。如果我們可以重新定位壯年族羣的世代,給他們更多的包容、尊重和鼓勵,將足以在當前製造業面臨下滑之際,創造更多可以操之在我的商機,併力挽經濟成長於不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