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DNA解密1.1萬年前亞洲人羣多樣性 新發現東亞古老人羣

古DNA解密1.1萬年前亞洲人羣多樣性示意圖。 中科院脊椎供圖

在亞洲,東亞東南亞交匯處古人羣如何遷徙與互動?相互間遺傳基因有過怎樣交流?這些問題長期以來備受古人類學家關注。

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付巧妹團隊與多家考古文博研究機構及高校合作,通過古DNA研究解密1.1萬年以來東亞與東南亞交匯處人羣遷徙與互動的歷史,揭示亞洲古人羣多樣性與複雜性,並發現以廣西隆林人爲代表的相關古老東亞人羣,是此前從未觀察到、也沒對現今中國南北人羣做出貢獻的未知古老東亞人羣。

發表兩篇科研成果論文

這項古人類領域最新研究進展的兩篇成果論文,近日分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和《遺傳學報》(JGG)發表,付巧妹研究員均爲共通訊作者。她介紹說,此前對東南亞和中國南方古人類的基因組研究顯示,兩地早期人羣有着截然不同的遺傳歷史。在東南亞,約1.2萬年至4000年前的狩獵採集者――和平人,是一支古老的亞洲人羣,與東亞現在生活的人羣分離較早。

不過,距今4000年以來,在農業傳播背景下,東南亞地區的農業人羣呈現出與現代東亞人羣更爲相似的遺傳結構,他們的基因組中混合大量中國南方現代人羣相關的遺傳成分和少量和平人相關的古老亞洲人羣成分,且以中國南方人羣爲代表的遺傳成分佔據主導。另一方面,在中國南方福建周邊地區生活着距今9000至8000年的以福建奇和洞人羣爲代表的古南方人羣,其遺傳關係顯示與現在生活的南方人羣更相近,與今天的南島語族人羣密切相關。

早期亞洲人羣系統發育圖。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取得三項具體研究成果

付巧妹指出,這些研究揭示東亞南方與東南亞兩地早期人羣遺傳歷史的差異性與相關性,也留下許多亟待探索的重要科學問題。爲進一步解答兩地人羣互動、遷徙等重要科學問題,對位於兩地交匯處之一的中國廣西地區人羣開展相關古基因組研究成爲關鍵。

運用古核基因組捕獲技術,付巧妹團隊克服由於東亞南方炎熱潮溼環境導致古DNA保存差的困難,從廣西30個遺址170個人類骨骸或化石中成功捕獲15個遺址30例距今10686-294年的人類古基因組,以及福建1例距今11747年的人類古基因組。

其中,來自廣西隆林、福建奇和洞的兩個人類個體的年代均早於1萬年,也是迄今東亞南方與東南亞所獲最早的人類古基因組數據,通過研究已取得三方面具體成果:獲悉未知東亞古老人羣、東亞南部與東南亞人羣的基因交流在農業大規模出現前已存在、距今1500-500年人羣與侗傣和苗瑤語系人羣有密切遺傳聯繫

本次研究新樣本地理和時間分佈圖。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揭示萬年前亞洲人羣遺傳多樣性

作爲具體成果之一,最新研究對距今約1.1萬年的廣西隆林古代個體的古基因組分析發現,雖然此前考古學研究基於隆林人的顱骨呈現出古老型人類與早期現代人混合的特徵,認爲其可能是二者混合的後代,但古基因組研究表明隆林人已經是遺傳意義上的現代人,且其基因組含有的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的含量不高於其他現代人。

付巧妹稱,以隆林人爲代表的相關人羣,不同於此前所觀察到在中國南方沿海的古南方人羣和東南亞地區的和平人相關的古老亞洲人羣。隆林人是一個此前從未觀測到的、對現在生活人羣無明顯遺傳貢獻的、在東亞南北方人羣分離之前分化出來的、未知的東亞古老人羣。

因此,這項古DNA研究揭示出萬年以前亞洲人羣的遺傳多樣性,同時亦凸顯出東亞人羣遺傳歷史的複雜性。

農業傳播前已存在人羣基因交流

最新古DNA研究表明,至少在6400年前,以隆林人爲代表的相關古老東亞人羣成分在該區域人羣中仍然存在,但在母系遺傳上未觀察到對晚期人羣的明顯影響,顯示以隆林人爲代表的相關古老東亞人羣成分對現在生活的人羣並沒有主要遺傳貢獻。

付巧妹指出,此前古基因組證據顯示中國南方人羣向東南亞地區的擴散和影響可追溯到距今4000年的東南亞農業人羣,新石器時代向農業的過渡被認爲是中國南方向東南亞地區人口擴張和混合的主要動力。不過,最新研究表明,兩地人羣之間更早期的流動與農業並不相關,相關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

她說,最新研究以動態視角揭示出中國南方廣西、福建區域人羣的演化與變遷歷史,凸顯出廣西地區在亞洲人羣演化中的重要地位:不僅是東亞與東南亞在地理上接壤的交匯區域,更是兩地古老人羣在遺傳歷史上的交流互動區域,並首次發現東亞與東南亞在農業傳播前便已存在人羣間的基因交流。

東亞與東南亞交匯處自1.1萬年以來人羣動態示意圖。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爲溯源少數民族歷史提供重要線索

這項最新合作研究還對東亞南方區域距今約1500-500年(歷史時期)的古人羣基因組展開分析,結果發現廣西地區這一時期人羣顯示與6000年之前的史前古老人羣(包括廣西隆林人、獨山人和寶劍山人)完全不同,即廣西特有的以隆林人爲代表的相關古老東亞人羣此時已經消失。

此外,這些距今1500-500年的人羣顯示與現今生活在廣西的侗傣語系和苗瑤語系的人羣有着密切的遺傳聯繫,他們和現在的侗傣語系和苗瑤語系的人羣一樣,受到東亞古北方人羣的影響,是東亞古南方人羣和古北方人羣的遺傳混合羣體,相關線粒體研究也從母系遺傳角度印證了這些人羣的遺傳聯繫。

付巧妹表示,研究發現廣西地區距今6000年之後發生人羣更替,這既爲溯源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提供重要線索,也對填補東亞和東南亞史前人羣的互動歷史細節修正東亞南方人羣的演化模式具有重要科學意義。(記者 孫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