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借鏡「臺中市購物節」經驗 提振疫情下城市經濟

臺中政府在7、8月間推出「臺中購物節」,累計消費登錄金額高達87.6億元。圖/本報資料照片

在國內疫情趨緩之際,國旅盛行,受惠的地區可能以風景區花東離島爲主,六都大多隻能局部受惠,高雄市甚至有商圈消費疲軟的難題。爲此,臺中市政府在7、8月間推出「臺中購物節」;臺北市目前也在推「外宿節」。這些案例提供我們檢視疫情下如何有效提振城市經濟經驗

今年的「臺中購物節」,除了實體店家參與,還加入了電商平臺,提供特約店家消費抽獎點數3倍送活動誘因招商近4萬家店家參與。就國內外經驗而言,舉辦節慶及特殊活動是近年促進區域及地方經濟經常使用的施政作爲。舉辦這些特殊活動往往可以促進消費行爲,可能進而帶動生產活動;可反映在經濟學投入產出效益評估

截至10月23日,該次購物節累計消費登錄金額爲87.6億元;相較於去年第一屆的25億元,執行成效提高了3.5倍以上。其中,西屯區創下20.5億元的紀錄南屯區也有13.7億元,北屯區則爲8.7億元;反映臺中地區購物熱點的區域分佈。不過,消費金額主要仍以臺中市民衆爲主,佔總金額的67%,外縣市民衆登錄金額僅佔5%。

我們利用投入產出模型推估臺中市購物節的經濟效益。在排除消費總額中屬於「土地價值」的4.4億元后(因土地並非生產而來,並不具產業關聯效果),最後以83.2億元做爲投入項目,採用以國產品交易表爲基礎所建立之需求面投入產出模型,進行購物節所帶動經濟效益之模擬推估。

推估結果顯示,購物節活動對「全國總體經濟」之產值帶動效果約介於145.87億元至204.47億元,平均約爲175.17億元(即因購物節創造消費進而廠商得到生產訂單所帶動相關產業之生產增加);上下游產業間接產值效果約介於62.68億元至121.28億元之間(爲了滿足消費行爲所需、生產鏈上下游間接及誘發帶動的訂單效果);而GDP創造效果約介於83.20億元至89.24億元之間,平均約爲86.22億元;就業支持及創造效果則爲5,238人次/年至7,709人次/年,平均約爲6,474人次/年。此推估結果顯示,臺中市購物節每完成1元的消費,可帶動總體經濟產值增加約1.75元至2.46元。進一步將前述總效果依行業別拆解檢視:以「製造業」產值(訂單)增加94.86億元最高,其次爲「其他服務業」44.86億元;而總GDP帶動效果的86.22億元中,亦以「製造業」37.65億元最高,約佔總額的44%;最後就業效果則以「其他服務業」2,789人次最高。

我們也透過簡單區位商數法建立臺中市區域投入產出模型,結果顯示:購物節對「臺中市在地經濟」之產值帶動效果約介於79.60億元至100.68億元,平均約爲90.14億元;GDP創造效果約介於29.52億元至37.52億元之間,平均約爲33.52億元;就業支持及創造效果則爲4,088人次/年至5,316人次/年,平均約爲4,702人次/年。與總體經濟帶動相較,可發現發生

於臺中市在地之就業支持及創造效果相當顯著,佔全國總效果之73%;其次爲經濟產值效果51%、以及GDP創造效果39%。此一結果反映:購物節類型活動,因其焦點爲促進在地消費行爲,因此對在地就業的促進可產生顯著的帶動效果。而在地產值的促進效果,則取決於消費的產品是否由當地生產來滿足;相對較受到在地生產結構的影響。

儘管購物節活動發揮了「支持消費」效果,也促進了「新創消費」,但理想而言,若後續疫情紓緩、經濟活動回覆常態,則購物節的功能必須有所調整,如須減少「替代民衆本來就會有的消費行爲」、多着力於增加「創造新消費」。爲此,必須要能有效分辨購物節所創造的銷售金額中,屬於替代性質的民生必需品銷售額與誘發創造的消費品銷售額的分佈,且聚焦於如何提高非民生必需品的消費力道,以創造更高的產值帶動效果。

因此,我們對未來購物節推動提出精進建議:包括:1.提高登載完整消費資訊之誘因;2.加強非民生必需品的滿額抽獎活動;3.吸引外地人至臺中消費之誘因;4.依不同政策目的性,針對不同產業訂定消費方案;5.加強對於乘數效果高的產業之消費方案。

此外,亦建議活動設計主軸方向,可增加吸引外地人至臺中消費之誘因,包括提高外地人抽獎機率,或是擴大涵蓋外地人較常會去的消費之範圍,以及納入具全國吸引力的慢跑、健行等相關觀光休閒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