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餵飽全世界

撰文強納森佛利 Jonathan Foley /攝影喬治史坦梅茲 George Steinmetz 吉姆‧李察遜 Jim Richardson】

農業全球暖化最重要的肇因之一,它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比汽車、卡車火車和飛機全部加起來還多,其中大部分是牛隻和稻田釋出的甲烷、施肥後的農地釋出的一氧化氮,以及爲了種植作物或飼養家畜而伐除雨林所釋出的二氧化碳。農業也是我們珍貴供水系統中最飢渴消耗者和主要污染源之一,因爲肥料糞肥的逕流會破壞全球各地脆弱的湖泊河川海岸生態系統。農業更加速了生物多樣性的流失。由於我們清除草原和森林以開闢農田,造成重要棲地流失,讓農業成爲導致野生生物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國堪薩斯州斯科特市附近的佛格摩爾農場上,每臺聯收穫機每小時可收割廣達10公頃的小麥,也能即時記錄作物產量數據。如今美國人吃的食物大多產自這類大規模的機械化農場,農地上種着一排又一排的單一作物,農人因此可以用較少的勞力獲得更大的產量。

農業造成的環境挑戰極爲巨大,而且隨着人類努力滿足不斷上升的全球糧食需求,這些挑戰只會愈來愈急迫。到了本世紀中,地球很可能又會多出20億需要餵飽的人口,也就是說,全球總人口將突破90億。不過人口成長並不是我們需要更多食物的唯一理由。隨着世界各國日益富裕,特別是中國與印度,對肉類蛋類奶製品的需求也跟着提高,進而增加了生產更多玉米黃豆的壓力,好餵養更多的牛、豬和雞。如果這些趨勢持續發展,在人口成長與更豐盛的飲食習慣雙重夾擊下,到2050年,我們將必須生產大約現在兩倍的作物才足夠。

很遺憾地,如何解決全球食物問題的論辯呈現兩極化的對立,傳統農業及全球貿易對上了在地糧食系統和有機農場。兩方論辯激烈,卻非但沒有建立共識,反而愈形分裂。傳統農業的擁護者談論如何求。他們是對的。另一方面,在地和有機農場的支持者則提出,各地小農透過不靠人工肥料和農藥的技術來提升地力,也能夠大幅增加產量,同時讓自己擺脫窮困。他們也是對的。

然而這不必是非彼即此的選擇。這兩種方式都各給了我們亟需的解決方案,但單靠其一也都不足以完全解決問題。最明智的做法是探索所有的好主意,無論它是來自有機和在地農場,或是高科技的傳統農場,再將兩方最好的意見結合起來。

我有幸帶領一羣科學家一起探討這個簡單明瞭的問題:如何才能讓全球可用的食物增加一倍,同時減輕農業對環境的傷害?我們在分析了大量農業與環境的相關資料後,提出了可能可以解決全球糧食困境的五個步驟

▲在美國加州格林非附近的巴塞提家族農場上,工人收成芹菜準備送往美國和亞洲的零售通路。被稱爲【美國沙拉碗】的沙利納斯谷仰賴地下水灌溉,但目前的旱象若持續下去將威脅到灌溉用水

【本文完整內容請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5月號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