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社區變身文創基地! 82歲「高年級實習生」學拉花賣咖啡

圖文/今週刊

週四中午,四位加起來年紀超過300歲的阿嬤,在臺南市府前路的「鵪鶉鹹派店裡忙進忙出,切蘿蔔豬肉、洗豆芽菜,準備料理臺南道小吃魯面」;當今年68歲、承襲總鋪師母親手藝郭珠珍,依循家傳料理食譜,將風乾過的扁魚下鍋時,四溢香氣引起一旁學着做的店長Claire吳瑋卿和成大拍攝的學生,連聲發出讚歎。

8月起,每個月的第一個週四,鵪鶉鹹派開賣魯面,所得將資助四位阿嬤,年底到臺北華山藝文園區,以「熟齡吧檯手」之姿展手藝、現煮咖啡。如此多采多姿的生活,背後推手,除了熱心的Claire,絕不能不算上成大USR團隊一筆。

2013年的7月,成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建築系副教授陳世明,帶着一票學生,到臺南市中西區銀同裡設立駐點工作室,觀察舊市中心商業區發展與社區老化議題

里長牽線 開設長者學習課程

「我們發現臺南市區近年在老屋重建、文創店家入駐巷弄的風潮同時,也讓居住在其中的老人家,生活品質受干擾。」陳世明說,當時的銀同社區,新進店家帶來的噪音垃圾和停車問題,不時與住戶有衝突;成大的工作站希望能夠深入社區,協助恢復鄰里關係,讓長輩可以安心在地老化。

計劃之所以選定銀同社區,是因爲雖然此地住戶僅約1千多人,但65歲以上高齡人口比率高達24%,遠高於全國平均值,「其中有滿高的比率是獨老、雙老。」陳世明解釋。

「第一年,建築所的學生陸續整理社區的閒置空間,加強綠化、蓋花臺,但漸漸發現這樣的效果有限。」在社區駐點已邁入第五年的專任助理林奕仁說。好長一段時間,他就拿着單眼相機在社區亂晃,告訴自己每天要拍到一張滿意的好照片,「當有一回,阿嬤看到我的相機不再閃躲,而是露出自然笑容時,我知道,有些事情改變了!」

成大這批師生能和社區居民混熟,有一個重要人物不能不提,就是銀同裡裡長鄭雀燕。擔任里長七年多以來,她在社區推動資源回收,把廢棄物變成巷弄的景觀再造綠化、DIY飾品、設計闖關活動等,積極作爲。成大團隊拜訪鄭雀燕、表明想幫助社區,鄭雀燕欣然牽線,讓成大團隊快速熟悉鄰里住戶狀況以及與居民互動的眉角

有鄭雀燕協助後,成大的師生開始遊說店家一起動起來;2015年起,不時召開店家會議,腦力激盪開設能吸引長者加入的課程。

在臺南開店8年的鵪鶉鹹派店長Claire,就是最早響應者之一。2016年年底,她找來專業化妝、走秀老師,讓長輩重現少男少女時代,以社區爲背景拍時尚復古照,而成大的學生則負責攝影、活動協助。(閱讀更多…)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1130期)。你可能也會感興趣阿公揪阿嬤翻轉老家 沒落漁村變打卡熱點 以「鄉村」作爲創業起點 爲何這對日本老夫婦能捲起慢活風潮? 智慧醫療正夯!手機App搭配人工智慧 提升長照品質